2009年7月17日星期五

放棄城市投入大自然‧2女大學生闖有機農業


摄影:陈耀威

摄影:陈耀威


摄影:陈耀威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15

周新才报导


甫踏足這個小山頭,立刻嗅到一股令人難受的味道。心裡覺得奇怪,現代社會的年輕人,還有人能夠受得了這種臭味,且是2名女大學生。

2名女生蘇淑樺和雷梅詩,一起管理浮羅山背關帝亞齊一片30多依格的有機果園。這座叫武吉格吉的小山四分之三的土地,包括山腳下的一些地段,皆屬於同一地主。

2名女生並非地主,蘇淑樺畢業於理科大學新聞系,27歲,曾經從事市場行銷的工作。雷梅詩畢業於理大特別教育系,在此之前是一名臨時教師。

一段際遇人放棄原來職業

是去年杪的一段際遇,令兩人放棄了原來的職業,投入一個全新,而經濟不穩定的有機農業,卻是天天與臭味為伍,而樂此不疲。

如果蘇淑樺繼續留在她的市場行銷,她還可以繼續扮演一名關心社會的活躍份子角色。雷梅詩若是放棄有機農業,必須再等3年,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為了改變社會和拯救大地母親地球的理想,她們都放棄了物資享受,和城市生活。她們先於去年杪,以玩票的性質參與有機菜園的活動,僅僅是2個月時間的嘗試,便令她們下定決心,要全職投入有機農業。

尋尋覓覓,終於認識一名開闢有機果園10多年的園主,願意和她們合作,把這座有機果園交給她們管理。

收集小販棄物製肥料

兩人遂從市區搬到浮羅山背最偏遠的關帝亞齊漁村。她們把這座有機果園稱為草根有機蔬果園,白天上山和兩名外勞一起工作,晚上回漁村。

有機農場沒有使用化學肥料,也不使用殺草劑。她們經常到浮羅山背巴剎收集小販不要的東西,投入山上準備好的大桶製成肥料。

肥料發酵9個月最好

蘇淑樺說,如果蔬菜、雜魚、魚頭、魚尾、魚內臟能夠有9個月發酵,會是最好的肥料,可惜她們才接管這座果園3個月,要大事發展肥料不夠用,讓它腐化1個月便取出使用。

這種肥料使巴剎的廢料能夠獲得充份利用,資源不致浪費,十分有意義。所以,多嗅它的臭味也值得。

粗重的工作,有外勞代勞。當肥料澆到地裡,那股天然的腐臭味飄蕩在園裡的空氣中,久久不散。

問她們,怎能忍受它?答案是開始時感到難受,現在早已習慣了。

有機蔬果市場有限

種植有機蔬果並不容易,肥料要天然的,野草剷除了,春風吹又生,須特別勤力除草,否則整個山頭轉眼就變成野草叢生的荒野。

可是,令兩名女生感嘆的是,有機蔬果的市場有限,目前園裡的季節性水果盛產,有機店接受不了那麼多,在無可奈何之下,以一般的價格賣到非有機市場。

成本大有機蔬果售價高

有機農場的成本比較高,有機蔬果價格高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以普通的價格售賣,有機農場就要虧本了。

兩名女生的酬勞,是出售農產品的一半收入。目前是季節性水果季節,果王榴槤、果後山竹、紅毛丹、尖必叻、龍貢等農作物盛產,還有一些本地罕見的龍眼、巴西龍眼、榴槤尖必叻等也有少量出產,故暫時還有不錯的收入。

可是,榴槤季節之後呢?她們策劃榴槤季節的忙碌之後,開闢有機菜園。

小山有大片空地可資利用,不久前才賣出一批甘榜雞,可以再接再厲。

辦榴槤會發展有機旅遊業

草根有機蔬果園的園主是個有心人,收集了許多果類品種。許多你能叫出名堂的果子,如無花果、人心果、紅毛榴槤、寶茶、洛神等,都種上幾棵。

這些果樹,從開始到現在,都沒有施放化肥,山上沒有使用殺蟲劑和殺草劑。

一般的有機農場會受到週邊地理環境影響,別人的肥水流進來,所出產的蔬果便不再有機。草根不一樣,它位於偏遠郊野的一座獨立小山,污染的可能性低,空氣清新,風景怡人。

兩名女生還可以在那裡發展有機旅遊業,在目前的榴槤季節,她們舉辦了榴槤會,介紹人們品嚐有機榴槤。

以有機的方式栽培的水果特別香甜,特別是榴槤,更是風味十足。來年草根有機蔬果園的管理進入軌道時,可以上山品嚐有機榴槤王。

從事有機農業,有以下的意義
(一)保障食品安全
(二)保護生態環境
(三)保護農地、土壤和水源
(四)維持人類與地球之母的永續發展。

有機農產品是100巴仙天然的
(一)它在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非天然的化肥、殺蟲劑和除草劑
(二)它必須來自非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必須是天然育種,和在天然環境中成長
(三)在加工過程中沒有使用化學添加劑。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15

2009年7月16日星期四

古添发简介



古添发,四十六岁,是“大家成功幼教课程”创办人,从事推广幼儿识字教育。八年来,全国各地,包括新加坡,已有成千上万的幼儿从其“古老师幼教系列”教材中受惠。

他离开槟城十六年,足迹遍马新。
2004年回归家乡。走了一大圈后,才发觉:月是故乡的圆,人是故乡的亲,泥土是故乡的芬芳,而最好吃的,则是故乡童年古早的味道。


在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当地的历史古迹与现代人文发展的衔接,更鼓励大家,共同守护浮罗山背这座美丽的山城。
其部落格:www.penanghakkavillage.blogspot.com,也记载了当地客家村的缘起与未来的方向。
www.dajiadiy.com是他幼儿教育的网站。

2009年7月12日星期日

攝影人探索客家村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13
(檳城)雖然天不作美,在活動開始階段還下著細雨,但這並沒有澆滅攝影發燒友的興致,大家紛紛背著相機和鏡頭,浩浩蕩蕩到浮羅山背參加“探索浮羅客家村戶外人文攝影”活動去了!

“探索浮羅客家村戶外人文攝影”活動由星洲日報、檳州客屬公會屬下青年團及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和攝行狂聯辦,週日(7月12日)舉行,吸引了80名攝影發燒友的參與。

四千金表演正宗客家舞蹈

在上午8時左右,人潮陸續抵達開幕活動會場,即浮羅山背聖心中學禮堂,大會進行了一場“特別”的開幕儀式後,由檳州客屬公會署理會長拿督謝詩堅主講客家文化歷史、浮羅客家村聯委會福利股股長古天發講解浮羅的特色及必攝景點後,大會也為出席者準備了兩項與客家文化息息相關的演出。

首項表演項目為檳州客屬公會副會長拿督彭永添四名千金從中國拜師學回來的正宗客家舞蹈,四名客家妹子除了演出精湛,連服飾也非常講究。

另一項節目為客家拳的表演,武術家除了在台上示范各種拳套,也與出席者互動,邀請出席者上台對他們“拳打腳踢”,讓出席者親自“測試”客家拳的真功夫。

在兩項表演過後,天開始放晴了,攝影人於上午10時30分左右拎著相機到戶外探索客家村的奧秘。

大家拿著相機邊走邊拍,覺得非常有趣好玩,也藉著這項活動,對客家人和文化及浮羅山背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謝詩堅在會上說,一張照片勝過考古學所寫的千萬字,而照片就是歷史最好的證據檔案,因此他希望攝影人能夠在透過“探索浮羅客家村戶外人文攝影”活動,拍攝更多能夠記錄浮羅山背客家人的歷史。

其中一些攝影人更因為沒有攜帶自己的子女出席而感到惋惜,也表示希望主辦單位在往後的日子,能夠繼續舉辦類似有意義的活動。

展示圖片福建永定土樓模型

主辦單位也在聖心中學禮堂舉辦客家圖片展,也展示出晉升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福建永定土樓模型。

出席“探索浮羅客家村戶外人文攝影”活動的嘉賓包括檳州藝術委員會主席黃漢偉、檳州客屬公會總務胡欣樺、客屬公會青年團團長徐宗周、客家村聯委會會長曾高遠、攝行狂大隊長李會憲、星州日報檳吉玻及霹靂高級區經理潘友平、檳吉玻業務開發主任賀世敏。


赴浮羅山背“探索客家村”‧12日邀你攝出客家真諦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04

(檳城)7月12日邀你共訪浮羅山背,共同探索浮羅山背客家村,參與戶外人文攝影。

星洲日報聯合檳州客屬公會青年團、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與攝行狂,7月12日早上7時30分至中午,邀你共同前往素有檳城客家村的浮羅山背一游,與你共同探索客家人的文化。

“探索客家村”除了介紹本土客家文化,同時也藉此活動為浮羅山背客家村設地標做記錄工作,並響應吉打客家公會將主辦的客家文化攝影賽,提供參賽作品,從中推廣人文攝影活動。

深入瞭解客家人文化

主辦單位借此活動,讓你進一步瞭解本土客家人文化,讓你進入客家村前做好準備,以求更瞭解客家文化後,拍出更動人的照片。

客家文化主講人拿督謝詩堅將在進入客家村前,以約40分鐘講解客家文化作為序幕,參加攝影者較後可按照推薦攝影地點的地圖,在指定時間內,在浮羅山背一帶尋找攝影的題材。

檳州客屬公會青年團及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也將趁此活動安排客家文化展出,讓參與者更深入體會客家文化。因此,檳州客家公會呼吁當地居民及客家人士,捐出家中生活所用的傳統舊物件,作為即將成立的客家文物館展示品。

借舊照片存文物館

此外,主辦當局也呼吁當地居民借出浮羅山背的舊照片,以作為文物館存檔用途。

記得哦,7月12日早上7時30分在檳城浮羅山背聖心學校集合,到時見!

活動:探索浮羅山背客家村,參與戶外人文攝影

時間:7月12日早上7時30分

地點:浮羅山背客家村

報名熱線:檳州客屬公會04-2299603/04-2290603,報名免費。

活動:客家文化攝影賽

主辦單位:吉打客家公會

協辦單位:吉玻攝影公會/星洲日報

攝影主題:檳吉玻旅遊景點(風光/古蹟)及客家風情。

攝影題材:檳吉玻歷史建築、旅遊景點、北馬客家社群環境(宗祠會館、傑出人物、具客家特色教育、宗教、民居等古蹟)。

宗旨:

(一)配合70週年會慶/大廈開幕暨承辦全國客聯代表大黛/第6屆客家文化節。

(二)鼓勵珍惜文化古蹟。

(三)趁客家文化節圖片展,展覽攝影參賽作品反映北馬風光/古蹟/文化及客家風情,促進本地旅遊。

獎勵:

冠軍:1000令吉、獎杯、獎狀/名貴獎品

亞軍:800令吉、獎杯、獎狀/名貴獎品

季軍:500令吉、獎杯、獎狀/名貴獎品

優勝獎:100令吉、獎狀(共10名)

幸運抽獎:每份參加作品有一次抽獎機會。

參賽規則:

1、公開給檳吉玻華裔居民,不論職業,報名一律免費。

2、參賽作品不限,每張相片須以8R(8X10或8X12)為標準的彩色相片。連同照片光碟隨作品呈交。

3、參賽作品不限,不可破壞個人或國家形象。

參賽作品需聯同表格及相關物件在截止日期7月21日呈交以下地點:

亞羅士打:日麗數碼攝影沖印中心(吳瑞發012-4759181)、FOCAL COLORSHOP(013-4561111)、吉打客家公會(04-7339410)、蔡泉興(019-4406136)

雙溪大年:CHONG FOTO(04-4218506)

居林:中華數碼攝影沖印中心(04-4907462)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04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第四屆的客家新聞獎-- 陳君明得奖了!

各位馬來西亞的好朋友

好久不見,又和大家報一個喜訊,我還是沒有結婚,還是孤單一人,去年到馬來西亞採訪的專題,聚焦西馬系列繼贏得在今年第四屆的客家新聞獎外,又入圍台灣第八屆卓越新聞獎,這個獎是台灣新聞界最重要的獎項,在這邊和大家分享這個喜悅。

卓越新聞獎網頁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4/article.php?storyid=30



安康

************************************
台灣公廣集團 客家電視新聞部
客家新聞雜誌 文字記者 陳君明
電話:02-26302057
傳真:02-26318200
手機:0936341105
http://www.hakkatv.org.tw

-------------------------------------------------------------------
各位馬來西亞的好朋友

好久不見,在這裡和大家報一個喜訊,並不是我要結婚了,我還是孤單一人,就是我去年到馬來西亞採訪的專題,聚焦西馬系列在今年第四屆的客家新聞獎哩,得到第二名的肯定,在這邊和大家分享這個喜悅,也再次感謝大家的幫忙,才會有這樣的機會得獎,也請各位幫忙和其他沒有MAIL的好朋友們分享這個喜悅,希望在不久的未來還能到馬來西亞拜訪各位。

安康

客家新聞獎網頁
http://www.topwin.com.tw/hakkanews/05-401-04.html

作品名稱
聚焦西馬系列報導
服務機構
客家電視台
參賽人/代表
陳君明


作品介紹
馬來西亞離台灣不遠,搭飛機大約四小時半便可抵達,但是在台灣要看到了解馬來西亞並不容易。此系列報導,主要以西馬為例,從政治、經濟、教育、語言及族群的角度來看西馬,並透過採訪客籍企業、客籍學校、客籍社團,甚至是分屬不同政治立場的客籍政治人物,來深度的認識我們的鄰國,本次系列報導,共分為政治經濟篇「勞動。壓迫。民主」及教育語言篇「母語。國語。認同」兩大主軸。

入圍理由
本節目取材馬來西亞客家相關情境,深度探討當地客籍企業、客籍學校與客籍社團的生活脈絡,完整描繪客家族群在不平等待遇中如何度過的際遇;也藉由此一節目引發客家認同及母語傳承的教育問題。



2009年5月13日星期三

浮罗山背 - 可以这样玩



























浮罗山背,这座美丽的山城,有海浪,夕阳,田园,稻田。
再多几年,在发展洪流淹没下,村不再春,树林很快会成为石头森林了。
亲爱的朋友,是时候来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