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浮罗山背.古家.上台湾客家电视台

http://

浮罗山背.古家.上台湾客家电视台 (1)


http://
浮罗山背.古家.上台湾客家电视台 (2)

http://
浮罗山背.古家.上台湾客家电视台 (3)

http://

浮罗山背.古家.上台湾客家电视台 (4)

2009年2月5日星期四

臺灣湯九懿二访浮罗山背


【湯九懿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二生)】





May 21, 2009


悼念 魏福來先生

我在馬來西亞的日子

依靠很多人的照顧

我一個隻身前往異國的女孩

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然而

我總有許多支撐著我的力量

這些疼愛我的uncle、auntie們

讓我在異鄉卻不是孤軍奮戰

時常給我許多溫暖

或許在前一刻我與他們是毫無關係的人

可是

往往在下一刻

我得到的卻是家人般地關懷




魏福來先生

在我第一次去Balik Pulau做研究的時候

認了我、筱蓉、靖雯當乾女兒

說真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與他接觸最少的就是我

於是對他老人家沒有很深的印象

只知道自己認了個乾爹



今年二月再次前往Balik Pulau

在那裏的每個日子

他都會來看我

陪我去做研究

甚至幫忙我找訪談人

還說了

要我下回再到Balik Pulau時

一定得住在他家



回國的前一天晚上

大家幫我餞別

乾爹問我什麼時寫完論文?

完成之後一定要送一本給他

問我什麼時候畢業?

他要來台灣參加我的畢業典禮

問我什麼時候結婚?

他要來台灣參加我的婚禮



我們約定好了

今年十一月

他要來台灣玩

我要帶他到台中的家

我要讓我爸媽見見他老人家

我要帶他到處去玩

我要帶他去吃很多好吃的



我甚至還記得

他說這些話的表情

也記得

他給我壓歲錢的疼愛眼神



之前

我總開玩笑地對友人說

現在最不想去的就是馬來西亞

因為不想再去工作了

但是

這幾天才在跟靖雯說

我好想去馬來西亞

好想回去Balik Pulau

她問我為什麼

我卻也說不上來

或許

是我感受到您猝逝吧



我一直很慶幸

這一路走來

有您的陪伴

讓Balik Pulau成為我另一個家

雖然我們的約定已經無法完成

但是我會努力地走下去

不辜負您對我的期望



乾爹

我愛您

一路好走









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



文/廖純瑜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二生)、




圖/徐汎平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研三生)】



   在馬來西亞檳城的山區裡,有一個夢幻般的名字叫浮羅山背。它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居民純樸、善良又親切。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純客家村落。


  在此,當地政府有意效法台灣的美濃村,把它發展成具有觀光特色的小鎮,使其聲名遠播,藉以提升經濟效益。


  話說浮羅山背所居住的客家人,主要產業是以種植「榴槤」等水果為主。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此外,還須一人身兼數職的工作。真可謂具有標準「煞猛」、「勤儉」的客家民族性。


  同時,在此也再次印證了:「客家人靠山吃山,逢山必有客!」的古諺。

2009年1月14日星期三

RTM-前線视窗-浮罗山,客家情

光华日报的报导 21-01-2009

浮罗客家村人气旺 本地电视台新春抢播风情

(槟岛西南区21日讯)浮罗客家村这个农历好热闹,本地电视台纷纷在农历年期间,抢播浮罗客家年菜及风土人情,让全国人民有机会一窥槟城浮罗客山背的风貌!

浮罗山背自从槟州客属公会推动成立客家村以来,远在台湾的客家电视台及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也在去年中旬到来浮罗作深入的考察及访问,已使到这座小山城,一时之间客家村也在台湾客家电视台播放,及传遍整个台湾。

这次本地两家电视台,即国营电视及NT7也纷纷对浮罗客家村慕名而来拍摄新年特备节目,尤其是浮罗山背道地客家人的年菜、风土人情、客家习俗、客家后裔、浮罗古迹及客家古老行业等,成为电视台“摄入镜头”的对象。

据本报获悉,这次本地两家电视台在获槟城客属公会的精心安排下,特地前来采访浮罗客家村,主要是希望让国民能够更深入了解这座小山城的真实面貌。

有关国营电视台 TV1 的播放日期为2月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6日17日及18,19,20日,时间为中午12时20分至12时30分。

有关节目的内容包括客家文化系列报导,共有10集,其中5集重点是在浮罗客家村。

其中也拍摄客家后裔房娘胜的古屋,客家人种植的榴连园,豆蔻园及客家村落的古色古香建筑物。

至于NTV7电视台则将在农历年初二下午6时至7时播出浮罗客家村新年年菜特辑,有关电视台已在去年12月拉大队前来浮罗进行拍摄工作。

有关电视台也拉队到浮罗双溪槟榔港口及各地区拍摄,以便能够体现浮罗山背的乡野生活及文化习俗等。

一般相信,这次电视台播出的新年特备节目及客家年菜届时电视观众将有机会更深入的目睹浮罗客家村的风貌人情,同时也会为浮罗山背带来更大的经济及旅游效应。
相关照片


缘起。。。。。



古大哥,我是RTM《前线视窗》的记者兼制作人—陈彦妮

我们将制作一个客家文化的系列报道,共8集。
播放日期
TV 1 : 9,10.......20-02-2009
一连10天,time:12.20 to 12.30 noon (中午)


其中4集希望能够重点报道浮罗山背的客家村


希望能够得到古大哥的协助,顺利采访浮罗客家村联委会老前辈们,让我们的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以下是我们策划的采访内容和拍摄角度。请多多指教!
1.浮罗客家老屋后裔房娘胜和房娘兴(从客家古早屋看客家先辈靠山吃山,刻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访问范围:谈屋子的历史,建筑特色,先辈从事的工作,目前继承割胶行业所面对的挑战。 拍摄场景:老屋建筑特色,两兄弟示范传统割胶方式,房氏祖辈的旧照片,房子或浮罗山芭的旧照片。
You Tube Vedeo,Please Clik here:
And Here:

■ 本地电视台制作人及台湾学者团与客属公会署理会长拿督谢诗坚、
浮罗客家村主任曾高远及当地客家村委员在新港客家后裔房娘胜的老屋合影。


2.客家古老行业经营者——中药店老板& 榴莲/豆蔻园主(探讨客家人的拼搏与求知精神代代相传) 访问范围:祖辈经营中药或种植业的缘起,继承祖业所面临的挑战。 拍摄场景:中药店,果园。 建议的采访日期/时间:12/1/2009(星期一中午)


3.浮罗客家村联委会老前辈/古大哥 (从联委会的成立背景看未来“客家村计划”的愿景) 访问范围:客家村落的状况/宗教和经济活动,成立浮罗客家村联委会的目的和,客家村未来计划. 拍摄场景:客家村山景,浮罗市镇,街景,客家人承办的崇德华小,天主教堂,玄天上帝庙 建议的采访日期/时间:13/1/2009(星期二早上)



4.罗客家村联委会理事魏福来(从客家移居南洋后建设山城,看客家人开枝散叶,回馈当地的具体贡献) 访问范围:其父亲魏伍南来的历史,早年从事的行业,传统行业的没落,客家精神与特色。 拍摄场景:魏福来的住家,父亲南来的重要资料/照片,魏伍捐献浮罗勿洞华小校地。 建议的采访日期/时间:13/1/2009(星期二中午)





">">

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3歲客家小孩會識字----2001

2001 年,浮羅山背鄉下,一個3歲客家小孩, 學會了識字.

http://


美國格連杜曼博士的研究

http://


年齡越小,學習越容易也越有效

或許父母們會懷疑:我的孩子這麼小會閱讀嗎?

根據美國費城人類潛能開發中心格連杜曼 ( Glenn Doman )博士的研究發現,經由閃示的快速閱讀方式,幼兒的閱讀學習成效驚人。格連杜曼博士更在“How To Teach your baby To Read”一書中指出,五歲以下的孩童學習閱讀易如反掌,因為幼兒具有許多學習上的優勢:

1. 五歲以下的孩童可以吸收大量的資訊,年齡越小,越容易也越有效。

2.他們吸收資訊的速度很快

3. 五歲以前所吸收的資訊越多,記憶也越多。

4.他們精力旺盛

5. 他們學習力強

6. 五歲以下的幼兒,對閱讀有強烈的學習慾望。

7. 他們有能力學習更多種語言,並學習得很完整

。阅读是大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地球上的生物只有人类能够阅读 。阅读也攸关人们的生活 ,因为所有的学习都取决予阅读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 ,年龄愈小的孩子 ,学习阅读愈轻松 ,成效也愈好 。满周岁的宝宝就能阅读文字 ,两岁时看得懂句子 ,三岁时就会看书 ,而且他们乐在其中 。

More detai ,please view:

http://www.dajiadiy.com/data/2006/1224/article_66.html

http://www.dajiadiy.com/

http://kohtenghuat.blogspot.com/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www.dajiadiy.com&search_type=&aq=f

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浮羅.連蕉園.大伯公還福盛況

2009 年1月4 日,



浮羅雙溪檳榔山上 ,

連蕉園,大伯公,客家菜......

http://


http://


可上網: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penanghakkavillage&search_type=&aq=f

觀看,道道地地的客家菜影片.

攀登浮罗山背连蕉园

见证客家人开发山地事迹

文:曾高远 摄影:古添发

第一次踏足浮罗山背连蕉园,就深深喜欢上它。站在景致怡人的高山,远眺优美景致,心旷神怡。还有那温柔的山风迎面吹来,是那麽舒服,瞬息间陶醉在连蕉园的魅力下,融入了山景怀抱。

征服连蕉园另外一个大发现,就是有机会享用烹饪手法一流,美味甲全槟的各色客家名菜。客家人办宴会的传统古老煮饭方式-干材烈火烧大锅饭的过程,也是难得一见的。。。
其实很久以前已经知道浮罗山顶有个地方叫做连蕉园的,不过一直以来都不曾想过要爬上去看看,认识它的真面貌。自从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于去年6月1日成立之后,开始对浮罗山背的形形色色事物感到兴趣。

不久前,一位在浮罗山背住了数十年的老友,不约而同在一间咖啡店碰面,于是一起喝茶聊聊。当时我想起浮罗山背客家人多在靠山地带发展,于是就问这位老友: 浮罗山顶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以表扬客家人开辟山地成良田的功绩。他说,当然有啦,就是连蕉园。
这回我雄心勃勃,肯定要征服连蕉园。那天,连蕉园有个庆典,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数位成员受邀参与其盛。身为委会主任,我负责带队登山。当天一同登山者尚有联委会福利股股长古添发、文教股股长张伟嵘、联谊股副股长李杜深、查账古云香、客属公会执行秘书魏秀娟及美湖赖德运夫妇等。

双溪槟榔地方领袖李杜深用一辆强力驱动车把我们载上山顶,省了徒步登山之苦。登山地点位于双溪槟榔通往直落巴巷公路的大湾桥附近。驱车上山约半个小时。徒步而上当然更花时间了。这条通往连蕉园山路,不好走。一半是灰路,後半段是泥路,崎岖不平,路面又窄小。所经之处,险象环生,幸亏车主李生熟悉山路,驾车技术一流,一路上平安无事。

我爱好刺激,喜欢冒险。舒服车厢不坐,选择站立无盖后箱,从山头站到山顶,山风习习,爽快极了。车辆徐徐而上,隆隆引擎声,划破沉静的空间。还有那断断续续往下垂吊的枯枝树叶,车辆直冲而过,发出霹靂巴拉声,必须机警避开,否则将被扫落山坑,粉身碎骨。不甘寂寞的秀娟及云香,也挤在后箱,相争拍照,看到我站得高高的,不断叮咛我要小心。

连蕉园风景优美,有平原,有高山。代表当地农民辛劳成果的薄荷菜园,令人百看不厌,连蕉园有很多薄荷菜园,展现一望无际青绿色奇景,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许许多多名种榴莲树,遍布山头山腰,很茂盛。可惜并非榴莲季节,否则更饱眼福,甚至口福呢!
香蕉也是连蕉园名产,此地香蕉园也处处可见。提起连蕉园种植香蕉农作物,我想起了一件事。根据所知,这个地方原来的名称是“烂蕉园”而非连蕉园。

据说很久以前,该地盛产名种香蕉,不少居民栽种香蕉为活。有一回,突然发生天灾,农民们所种的香蕉树,无故烂叶又烂蕉。不论老叶或幼叶,老蕉或幼蕉,照烂不误。最后全部枯死,农民们损失严重,苦不堪言。

幸亏经过一段时期便告相安无事。天灾过後,人们记忆良深,会很自然想起“烂蕉”这件事,以后便以“烂蕉园”相称。

但後来,人们总认为这个“命名”不恰当。客家人说“烂蕉园”很正常。如果用福建话称呼,不但不正常,更不雅,人们听了会哈哈大笑,说你在讲粗口呢!

所以把“烂”字去掉,冠上“连”字才恰当。连蕉园永铭人心。

连蕉园是浮罗山背客家人世代相传,开发山地典型写照。这里的客家农民,勤劳朴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头到年尾,都有丰收。

当我们抵达连蕉园正是中午十分,适逢当地福德祠大伯公庙还福庆典,参与其盛者除了本地男女,也有外来人士,情况热闹。

福德祠主席张发源指出,连蕉园福德祠庙已有悠久历史,向来香火鼎盛。他说,福德祠很灵,保佑人们安居乐业,除了本地居民,很多外人都来拜拜。他还说福德祠神诞,是连蕉园最热闹的日子,长期以来每年举行四次庆典,包括神诞、祈福及还福,每回都得到热烈的支持,风雨不改。
当时在场协助者尚有副主席张添来,理事陈忠清、王锦发,何国泉、曾亚丁等人。彼等并指出:福德祠神诞,敬神之余,又可享受各色客家美食,令人津津乐道。

到连蕉园享用客家菜,吃大锅饭,不同凡响。

连蕉园客家厨师们保留了世代相传的客家美食古老烹调法,所以这些老经验厨师们所贡献的客家美食,只有亲临连蕉园,才有机会享用。

连蕉园客家名菜,其中咸菜煮猪肉,煮法与众不同,厨师们互相合作,轮流照顾每个过程,必须在适当时间内处理水份及加料。最后香喷喷的咸菜猪肉送到桌面上来,只要闻闻香味,已悉觉到不虚此行。

其他客家美食计有在客家菜中富有名气的客家芋头扣肉,再配上大蒜鱼鳔汤、客家小炒、白斩鸡、香菇红枣猪脚、肉卷、烧鸭等菜肴丰就这样享用了一顿丰富的午宴。

大自然喂! 我們來了!


滿山都是香蕉樹,一棵连着一棵!

天下太平!
連蕉園.大伯公福德祠

浮羅山背.連蕉園.大伯公神相



大伯公福德祠 還福盛況


肉卷


水滚了,可以煮饭吃了!

Banyak Motor bike ,




蓋好好



他們在這里看什么?哈哈, " 暗保"是也!


好大的桶, 好多的菜!


嘩!這么多!


拜拜,希望大伯公多多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狂风扫落叶。
http://

白米飯


客家咸菜豬肉,一流!

薄荷.小屋.田園.风景好美丽!



转载自:周新才: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29

“聽過爛椒園嗎?”如果在檳城市區這麼問,相信十個人之中有九個不知道檳島有這麼一生產水果蔬菜的腹地。

這些人可能天天在吃爛椒園種出來的蔬菜,卻不知道它的存在。

或許你在最近的榴槤季節買榴槤,聽過榴槤小販介紹爛椒園榴槤,算是曾經耳聞。可是,你吃到這麼大,或這麼老,就是從來沒有到過這個地方。

知道爛椒園而沒有去過的人,或最近30年沒有去過的人,會認為它很遙遠。可是,檳島就是這麼小,能遠到那裡去?

山路鋪洋灰吉普車可通行

《大北馬》記者乘電單車,從亞依淡水壩直上爛椒園,計算一下時間,其實只是5分鐘路程。

電單車之所以跑得快,是因為前往爛椒園的山路,已發展成為吉普車可以通行的洋灰山路。

每天傍晚時分,一輛輛載滿蔬菜的電單車,或四輪驅動車從水壩驅往鶴山腳下的亞依淡市鎮。

這些蔬菜成為亞依淡巴剎傍晚批發市場的部份貨物。

亞依淡巴剎,是爛椒園蔬菜和水果的集散市場。爛椒園是高原農地,要光顧檳城道地的高原蔬果,到亞依淡去找吧!

旱地西洋菜不帶苦味

懂得門路的人,會選擇爛椒園的旱地西洋菜。旱地種出來的西洋菜,殺蟲劑用得少,不像一些水中種植的西洋菜,略帶苦味。

到過金馬崙高原參觀西洋菜園的人,相信會被種植西洋菜水池的濃烈藥水味嚇到。

爛椒園的西洋菜種在高山的梯田裡,使用自動水花灌溉,情況不一樣。

叻沙薄荷葉芬芳青翠叻沙是檳城著名的小食,叻沙小販每天需要大量叻沙薄荷,爛椒園是檳城叻沙薄荷的主要產地。由於高原氣候涼爽,那裡出產的叻沙薄荷特別鮮嫩,葉子芬芳青翠。

平原地區也可以種植叻沙薄荷,不過比較纖維化,要經過特別的挑選,才有嫩枝嫩葉。

“祖輩取的地名應保留”
不同意易名連蕉園

亞依淡水壩的堤岸兩端都設有鐵門,不准車輛駛入。

在環繞水壩四分之三之後的另一端鐵門附近,有一條山路,進口處有一個“大伯公連蕉園”的指示牌,這裡便是爛椒園山路的進口。

陳汶興和王振發都不同意爛椒園被易名為連蕉園。他們認為,祖輩取的地名應該保留。

曾經盛產胡椒地方爛椒園的名字有一段古。據說當地曾經是盛產胡椒的地方。胡椒在萊特開闢喬治市的年代,在歐洲市場是貴比黃金的香料,連綿豪雨使當地剛採收的胡椒,因為沒有太陽曝曬而變壞了,故得此名。

另有人稱當地為爛蕉園,因為一陣大風把一大片香蕉樹吹倒,令農人蒙受慘重的損失,故得名。

陳汶興潮州人.王振發福建人
“都被客家人同化了”

《大北馬》記者在爛椒園先遇到種薑的陳汶興(56歲),他帶記者採訪他的朋友王振發(62歲)。前者是潮州人,後者是福建人,卻雙雙以客家話交談。

記者覺得奇怪,他們的回答更令記者奇怪:“我們在這裡已被客家人同化了。”

檳州客屬公會近年來一直宣傳浮羅山背客家村。浮羅山背市鎮本身已是聞名馬新的百年客家山城,而客家村在浮羅山背哪個角落?

客家村計劃的推手客家學者謝詩堅,一直不能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相信可以考慮選擇地理環境特殊的爛椒園作為客家村。

爛椒園的存在,可能比浮羅山背市鎮更久遠。一般的說法,是沒有200年也接近200年,客家先民老早便在那裡落地生根。

早年的浮羅山背關帝亞齊河口,是印尼亞齊人,和早年客家人到檳城的上岸之處。中國以客家人為主的大平天國逃兵也從這裡上岸。

地處偏僻被人忽略客家人在浮羅山背落地生根,有值得我們深研的歷史背景。爛椒園就在浮羅山背最深入的腹地之中,即使是近代,許多通緝犯也躲到爛椒園,得以避開政府的耳目。

爛椒園的偏遠,在今天交通發達的年代,已算不得甚麼。它只是被人忽略了,忽略得連手機通訊也沒有覆蓋這個群山環抱的地方。

陳汶興:青年不願來
農人漸老化

陳汶興原在爛椒園打工,1年前以2萬6000令吉的代價,承頂了當地一段約4依格芭地種薑。

他在壟尾山地長大,有豐富的種植經驗。爛椒園的地勢比壟尾高,氣候更為涼爽,在那裡種的薑必須等到華人農曆新年之後才有收成,賣不到好價錢。

壟尾種的薑,在新年前便可以上市,價格比較好。

由於檳島農地缺乏,陳汶興還是選擇在爛椒園種薑。

他說,爛椒園的農人有老化的現象,年輕人都不願意在山地承受刻苦的農活,所以有機會以比較低廉的價格承頂農地。

王振發:每週至少住3天蔬菜‧香蕉榴槤都適種

王振發守住爛椒園的祖屋。這間屋子至少有60年以上的歷史,他的家人已搬到五條路填地的組屋,為了守住一大片的西洋菜梯田,他每週至少有3天必須在山上居住。

他也種菜、香蕉和榴槤。目前山上人家普遍使用自動水花澆水,並且聘請外勞工作,減輕了老農夫的工作負擔。

韓天平:土地肥沃
薄荷2個月就可採收

河婆客家人韓天平(50歲)則表示,他主要是種植叻沙薄荷。

他的3依格農地,也是祖輩留下來的,有50年以上的歷史。

他說,種植叻沙薄荷是近十多年來的事,當地土地肥沃,薄荷種下去,不必翻種,每2個月可採取一次,是比較容易種植的高原蔬菜。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29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NTV 7-客家村新年美食特辑拍摄活动











http://www.dajiadiy.com/


ARTS~ED 21-12-2008 我的浮羅山背展覽會上的幕后功臣:曾玉萍



青少年古迹艺术社区教育计划 -《我的浮罗山背》
探究浮罗导览图发布会
日期 : 12月21日 (星期日)
时间 : 8点半早上至12 点中午
地点 : 浮罗新巴刹
主办艺术教育委员会-《我的浮罗山背

《我的浮罗山背》是一项非盈利的古迹艺术教育计划。活动免费公开予年龄介于十岁至二十岁的多元种族的年轻人参加。这项计划主要是通过不同性质的艺术活动,加深对槟城文化及古迹的认识如:建筑、生态环境、手艺,语言,交易,习俗,食物等等。此项 探究浮罗导览图既是一个集合多方的努力而开的一个成果。

《探究浮罗》乃是浮罗首个古迹导览地图。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浮罗年轻学生在参与《我的浮罗山背》活动,利用两年的时间炮制而成作品!《我的浮罗山背》也得到Penang Heritage Trust, Badan Warisan Malaysia, Pusat Internet Desa 及 KaKi Creative 的鼎力支持。同时第一版的印刷是由DiGi Telecommunication 赞助的.

此地图涵盖了两个游览区,分别是:徒步浮罗市镇 及 汽车或脚车甘榜路。两个游览区都有多个有趣及 包括老房子, 道地美食,农耕物, 乡区传统行业等等。

请游览
以观看网上导览图

配合这发布会,也会有多项免费活动公开让大众前参与

(1)浮罗图片展览 - 展出充满人文及古迹气息的浮罗
(2)浮罗古迹图案丝印 - 自带衣服,选个图案,印在衣服上
(3)浮罗脚车游透透 - 由浮罗年轻人带领你游走甘榜小路,探究乡区活古迹
有兴趣者请自带脚踏车

所以别错失良机,前来参与次盛会来看、听、及经验的另外一边的槟城文化与古迹,让年轻浮罗人来告诉你关于浮罗山背的美妙之处!

欲知详情,请联络曾玉萍,电话:2633471/ 012-3619113或电邮至
124年前,,牛车在浮罗山背大街游走。


排队印我的浮罗山背 恤衫

洋妹妹也到了!



......................................................................................................................................................


NTV 7--浮罗客家村新年美食特辑拍摄活动


大工告成!大家大合照!

依题,ntv7制作队将 19-12-2008,20-12-2008 ( two day )


拉队到浮罗客家村进行新年美食特辑拍摄活动。为此,有关拍摄的内容如下


1) 此新年美食特辑将以介绍马来西亚客家及海南,两个籍贯的新年年菜、传统糕点为主。希望古先生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些客家年菜及糕点(至少4道菜肴)



2) 介绍拍摄地点的特色及风土人情。提供客家村的资料。


3) 主要人物访问,例如:屋主、村长、负责人或厨师等等(依情况或节目要求而定!)



除此之外,希望可以透过这个节目可以呈现客家人过年的风俗及客家村的情景。



最后,很荣幸得到古天发先生热心协助,提供意见及帮助。希望很快可以和你见面!


蔡明伟
节目策划助理





歌影视红星钟晓玉张起政 ,也来Balik Pulau客家村拍摄新年专辑.


NTV 7 的摄影队在林家老屋外拍电视集。



客家年菜 ,有喜板。



<<乡情乡爱>> 客家村 , vedeo shooting by NTV 7


木材煮炒,原始的美味的客家菜.



NTV 7 摄影车队



2009 年1月27日,大年初二,晚上6.00pm--7.00pm ,



NTV 7 , don't miss oh! 不可不看!






金童,玉女,客家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