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


林宗顶、谭秀娟 上山约会果王 体验农家乐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一日 上午十时五十五分


报导、摄影:陈燕妮(转载自:光华日报)

当休闲农场成为台湾的旅游卖点之一,人说好风光的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虽无法与台湾休闲农场并驾齐驱,但绝对是本地城市人所向往的“上山约会果王果后”的好去处,在林家班多年的经营下,成功将生产和农家生活融合在一起,提供游客乡野生活体验与亲子旅游。

该片果园与农场是林家大兄长林宗顶领着3名弟弟一起合力打拼的成果,果园中的每一颗农作物都包含园主一家人的辛勤汗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果园与农场规模愈来愈大,每年的榴梿季节,许许多多的游客慕名而到。

单是林家大院周围就有20余英亩,放眼望去,除了蛋鸡,他们连孔雀、兔子、火鸡、鸟儿、鱼等都养。果树也很多,计有榴梿、红毛丹、尖不叻、山竹、碌古冷塞果、龙珠果、龙眼、豆蔻、丁香等,能种的几乎都种了,果然善用每一寸土地。

吸引自助旅游客

热情好客的林宗顶夫人谭秀娟向《非常人物》指出,自从林家大院被列入《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及经过媒体的报导后,吸引了许多自助旅游的洋人游客前往参观。虽说浮罗山背是槟岛的绿肺,但这种集合果园与农场于一体的农家生活在浮罗山背却属难得一见。一般上当地园主拥有果园让游客游览但却没大农场,而林家的特别之处在于榴梿季节,游客到来品尝榴梿之余,也能顺道参观农场,对于城市小孩而言,上了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毕竟许多城市小孩只从书本上认识小动物,从未有机会亲眼目睹。

询及是否有意向台湾人学习将果园及农场打造成休闲农场引客来,秀娟回应说,是有这个念头,而且,游客们在参观后,也提出此建议,但要落实这个计划毕竟须要花费很多精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加上丈夫也有一把年纪了(即将60岁),林家农场及果园最终是否能发展为休闲农场,要看下一代的造化了。

“今年3月,我们到台湾旅游,并到当地的休闲农场一游,从中发现要经营一个休闲农场,确实费尽心思,它包含了经营管理、业者的远见与未来。”她如是指出。

日处理6千鸡蛋

屋旁的鸡寮,每天都有人定时拾取鸡蛋,然后使用分蛋机把各等级鸡蛋分配和收拾好。每一天,他们需要处理介于5千至6千粒鸡蛋,是浮罗鸡蛋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穿过鸡寮,就来到鸭场,发现一些鸭子悠闲地蹲在池塘旁,一些在扑水,这在许多人眼中看起来不起眼的鸭场景色竟然成为本地著名油画家廖彼得近期的作画题材。

屋旁的另一端,可见到蛇在人心果树上盘绕 ,据了解,住在树上的蛇是不速之客,一住已住上好几年。由于蛇不断繁殖,至今约有逾20只。

由于生活在大家庭中,每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比如负责煮食的每天要煮大锅饭,料理30人的膳食,大家分工合作,将果园、农场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家生活,想必这年代真不容易找到了。 除了农家生活,林家大院也是吸引人们目光的卖点之一,据主人家告知,林家大院完全没用上一根铁钉,靠的是当年建屋师傅精湛手艺。目前该大屋已住了5代林家人。

原是城市人的秀娟在30多年前嫁给宗顶,询及目前的农家生活,她不假思索地说,早已适应。在她的眼中,数十年前的浮罗比起现在发展落后,那时也还未建设顿沙顿路(浮罗新路),居民的生活较清苦。

橡胶园打造果园

林家大院住了4户家庭,大哥林宗顶,3名弟弟是宗信、宗远及宗言。宗顶在15岁那年踏出校园后,就协助父亲打理园丘,由于当时的橡胶价格不高,一斤只有6毛钱,有远见的他就将家中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直到他20岁父母过世后,只剩下他和3名弟弟,一共4人一起为生活而奋斗。

父亲去世时为他们4兄弟留下13英亩的土地,因当时农作物的收入有限,加上自己缺乏成本做生意及受到教育水准的限制,林宗顶最终决定养起猪与鸡,朝向果园及农场发展。后来,探听到隔壁园丘要出售,于是,毫不犹豫将园地买下,经过林家多年的努力,果园及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一直到今日,即将踏入60岁的宗顶在果园里走过了黄金45年,并在农场度过30年的岁月。

虽然已将父亲时代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不过,园丘内至今仍有栽种橡胶,工人早上割树胶,下午时分料理园丘工作。现在正值榴梿成熟季节,粒粒榴梿挂满枝头,林家每天要到果园拾榴梿好几回,最早一趟是在清晨6时,成熟掉落的榴梿一部分批发给中间人,另一部分自己卖。

林家当初栽种的榴梿主要是甘榜榴梿,收成不尽理想,直至20年后,宗顶才学会驳枝种植法,开始进行名种榴梿驳枝,现在园中约90巴仙的榴梿都是品质好的名种榴梿。由于气候的影响,今年早花榴梿收成较往年少,榴梿季节料将维持至7月。水果季节的来临,也是大家大块朵颐的时候,主人家的生活相对的忙碌。

到林家品尝榴梿,除了以粒计算,也可选择依据人头计算,每人25令吉,届时可吃到从果园直接运到的新鲜榴梿及各种本地水果。吃完各种本地水果后,也可购买榴梿糕带回家。

谭秀娟说,他们以人工制作的榴梿糕绝对不含防腐剂,可以存放一个月,它是使用100%纯榴梿肉,再加一些糖,以人手不断搅拌6个小时新鲜出炉,榴梿糕的售价与往年相差无几。

对林家大院的期待

离开老浮罗多年的古添发有感而发地表示,浮罗家乡蕴藏着多姿多采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多到浮罗走走。

他指出,发展列车已开抵浮罗山背,以后,肯定将有更多的发展计划,届时相信许多老屋及农场将让路发展,他希望林家大院在一片发展声中得以保留之外,主人家也能将现有的资源加以包装,以吸引人前往留宿观光,如发展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的台湾休闲农场与民宿园区概念。

他说,林家大院还保留着1970、1980年代的乡村生活写照,可让城市小孩及新生代有机会和动植物一起过生活,启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并从中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处。

有人喜欢城市生活的热闹,有人钟情海边生活的宁静,有人爱草原生活的辽阔,若您独爱有趣的农家生活,那林家兄弟果园可是不容错过的一站!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5月的浮羅






5月的浮羅,榴連飄香,大家都在果香,花香,夕陽下,醉了....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新传媒“大脚印”踏上浮罗山背

古老师,

您好,我来自新加坡的新传媒电视台资料撰稿Sophia,几天前跟您通过电话。我们制作组觉得浮罗是个很有特色的村庄,很有拍摄的价值,所以打算于27/2和28/2过来拍摄。不知道可否麻烦您帮忙接洽有关人士, 以下是我们拟定的拍摄大纲:


27/2/2010
1。930am-1pm 山上的客家老屋: 虽然路途难行,可是住了五代人,目前还有人住的老屋,还是比较有特色!看客家木屋,了解特色,还可以请屋主讲解当年建木屋的情景以及当时的生活情形,进一步了解山上人家的生活。 如果可以品尝一几道传统客家菜就更好了!


28/2/2010
10am-1pm 豆蔻: 拍摄豆蔻园、豆蔻汁、豆蔻果酱、豆蔻产品等


大小不良,加起来100岁,还在一起摸豹虎。。。



2。2-3pm 石头屋(洪门会秘密据点): 可否安排进入拍摄,了解屋子结构和当时洪门会在那里的情形。


得知浮罗欲打造成艺术村,我们制作组也打算拍摄这方面的题材,不知道是有无可能拍摄到廖彼得先生的长画?不然的话,有没有可能安排几位(5-6位)画家前来浮罗写生? 透过不同画家的眼睛,让观众看到不同角度的浮罗之美! 如果安排的到,我们将列入节目内容之一。





另外,

各式Laksa大试吃: 暹罗laksa,娘惹laksa,马来人煮的laksa



打银师傅: 师傅示范制作, 同时展示杰出作品。我们主持人慕名而来拜访他, 不知可否请老师傅为我们制作一个“小脚印”的作品,以配合我们的节目名称“大脚印”,采遍大马各个有特色的地方!



非常感谢你的帮忙!!也很佩服你不遗余力推广浮罗的精神!
期待你的回复。

Regards,
Sophia Loo
Singapore MediaCorp Research Writer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浮罗山。客家情。艺术村。



他常年累月在全世界跑动,与大自然直接写生对话。
在作画之余,一直在寻找他心灵与生命中的香格里拉。
直到去年6月的某一天………………
这位客家画家,来到榴莲飘香的山城。
踏进了客家村,纯朴热情的客家乡民乡情,让他深深感动。
客家人渊远流长的文化,浓得化不开的榴莲香,谧静的大自然,
山明水秀,海天一色的美景,顿时让他有回到家的感觉。
找到了!找到了!
这里正是他心中长久以来寻求的净土。
他,是闻名国际的油画大师廖彼得。
这里,是让他惊艳并决定留下来,打造一个艺术村的浮罗山背。


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檳城廟會‧廖彼得:浮罗山。客家情。油畫展出


在大自然中寫生,同時感受大自然的氣氛,是人生一大享受。

转载自: 光明日报

(檳城)過去4年都帶給參觀者意外收穫的檳城廟會,今年依然驚喜連連。

國際大師級油畫畫家廖彼得大方惠借市價50萬令吉的寫生油畫――《浮羅山、客家情》,在廟會廣場展出,甚至締造大馬最大幅戶外寫生油畫展。

《浮羅山、客家情》分3部份作畫,全長27英尺,高5英尺的油畫,呈現浮羅客家村的美麗景色。檳州客屬公會屬下青年團及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同仁和也是客家人的廖彼得情商,成功把這幅最近才在浮羅山上完成創作的巨型油畫帶到檳城廟會,呈獻給赴廟會的群眾。

廖彼得早前在山上創作最後一部份時約見記者。當天只見他穿著1條短褲,赤著上身,單手拿著油刀調色作畫,累了就停下來與記者聊天,或欣賞大自然的風景,感覺大師似乎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他覺得,在浮羅山背上畫畫的感覺很好,可以感受清新空氣、蟲叫聲、欣賞蝴蝶紛飛、鳥瞰綠色的大地及稻田等等,讓他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他非常喜歡在檳城作畫,但他認為喬治市作畫與浮羅山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喬治市可看到許多古蹟城市、3大民族的文化背景、還有豐富的美食,整個城市充滿著人類歷史的痕跡,景物熱鬧,內容豐富。”

“但浮羅山背卻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裡給人很休閑的感覺,可讓人鬆懈,然後慢慢感受大自然的氣氛。這種感覺給我很強大的作畫力量。”





《浮羅山、客家情》油畫展是由檳州客屬公會屬下青年團及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呈獻;主辦當局特別提醒前來欣賞者:這幅油畫需近1年的時間才能干涸,若一不小心碰到該油畫,可能就會損壞整幅畫的美感。

廖彼得提供賞畫小貼士:依此畫的長度,公眾應該站在距離油畫30尺左右的範圍賞畫,才能盡收畫境之美。

光明日報 · 2010.01.29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浮罗!浮罗!美丽的浮罗!

今天实在是太特别的一天了!

阳光画家张汉发大哥,早上上来浮罗写生,画了一副大画。


英俊的 维宁 也SMS 通知:浮罗山背的报导,已在二月份:吃风 Let“s Travel 第64期刊出。
这里是他的部落格,我是个幸福的人,遇见了他这个幸福摄影家,
大家都幸福了。
http://belakangpasar.blogspot.com/





温柔美丽的Joyce 也Email 来说:

Balik Pulau post is up on :www.yougofun.com

亲爱的朋友们,


我真的该说: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随缘了!

这里有阿Joyce制作的影片,来自:WWW。YOUGOFUN。COM
感谢Joyce和他的伙伴们,当然还有陪同他们上来的Kim Luan, Chin Teck, , Hsiao Hsia & Kim Eie.


">

">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弄间素人艺术小馆来玩玩







我与几个老朋友,计划在浮罗山背山上,弄间素人艺术小馆来玩玩。
我们可以画画,雕刻,种花种菜,泡泡茶,喝咖啡,唱唱老歌。
我们都不是专业艺术人,但是年纪有点大了,想做点让自己自由自主自在自得其乐的东西。
你们要一起来吗?



所謂的「素人畫家」指的是自學的藝術創作者,即指沒有經過學院美學訓練的畫法,依自己的生活環境或工作經驗積壘,畫作富有個人特質風貌。

源自日语素人(しろうと)、念shiroto ,指非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业余艺术家,跟英文Amateur的意思是一样。



素人=外行,在日语里一般有以下解释:1.门外汉2.爱好者3.良家妇女。
 
在中国,它的意义更接近于菜鸟,尤其非专业的业余爱好者。该词的普及程度尚属菜鸟级别。
在网络上的应用,也仅限于部分群体中,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自诩素人之人的便是朱自清。


在近代藝術活動中,素人畫家的地位、價值己逐漸受到肯定與重視,這是件可喜的事。
素人畫家們憑著自己的原創意,畫出心中所見所想,無論是對故鄉風土民情的感懷,傳統民俗的再現,或是對現代浮華世界的評論與觀察……,所呈現的均是最真實的記錄,也是留給後代子孫的珍貴寶藏。
這些素人藝術家的表現充分印證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



浮罗山背素人艺术营的作品:







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画家廖彼得与浮罗山背

今天一大早彼得就来了电话:阿古啊,崖噢雷哇哇咯,呢到茫啊?
我答道:就费到啦,崖秋费到啦。。。。。
我们都是客家人。

同来的还有苏联的朋友 亚历山大 ,还有就要出国的 彭奕浩。
画家的故事,不用文字来说的,
系不系呀?


汉发是阳光画家,我是夕阳画家




奕浩,这画是一号的好,It Hao!



夕阳无限好,快快落笔咯。



嗨!大家好!我是亚历山大,但是,浮罗山更大啊!


崖们都系客家人


转载自:中国报:北馬縱貫線
驚艷浮羅山背的美
廖彼得打造藝術營

報導:蔡愛卿




一次上山吃榴槤的經歷,使知名油畫家廖彼得對浮羅山背的美為之驚艷,他不但準備在檳城置第二個家,還計劃在小山城購下一塊地皮,打造全國首個藝術營,以推動藝術風氣與客家文化。

廖彼得是享譽國際的大馬知名油畫家。他近兩三年來頻頻拜訪檳城,與本地收藏家和藝術家交流,並創作了數十幅以古跡為題材的油畫作品。

廖彼得對檳城古跡鍾情已久。在今年六月份的榴槤季節期間,他與友人前往山城浮羅山背山上果園吃榴槤時,山上的美景和視野令他為之驚艷,令他下定決心選擇小山城的這塊約2.5英畝地段,打造大馬首個藝術營(art camp)。



廖彼得接受本報訪問時說,這15年來他時常前往歐洲各國進行交流和舉辦畫展,尤其東歐國家,那裡的藝術風氣非常盛,藝術活動頻密。單在馬其頓這個小國,就有47個用來舉辦藝術活動的固定場所。

本地沒辦活動地點

他說,長年在國外參加的這些藝術活動,在本地卻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以舉辦這類活動。他在國外的藝術界朋友也很有興趣到大馬來參與這裡的藝術活動,只是一直以來沒有合適的固定場所。


廖彼德計劃買下這塊坐山望海的地段,打造全國首個藝術營地。
他希望自己所辦的藝術營擁有三大功能,那就是為那些對藝術有興趣的年輕人提供藝術教育、舉辦藝術活動以提高本地的藝術風氣。

“要推動本國更多人了解藝術、欣賞藝術,就必須從教育著手。不過以我一人之力量是做不到的,我希望可以跟本地的畫家合作一起來帶動本地的藝術風氣。”

他說,這也是一種旅遊業推動,可向外國藝術家介紹馬來西亞。

詢及他是否將獨資打造該藝術營時,他說,他會憑己之力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當然如果有人願意合作會更好,畢竟他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曾被當偷畫賊
油畫大師啼笑皆非


把自己的作品帶到酒店引誤會,油畫大師竟數次被當偷畫賊!

廖彼得告訴記者他要在檳城置業的原因時,其中一個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原來他有幾次把自己的油畫帶到酒店給支持者看時,被人誤當偷畫賊。

他說,通常他把畫帶進酒店時沒有問題,狀況往往發生在他把畫帶離酒店時。

他講述其中一次的好笑經驗時說,有一次讓支持者看完油畫后,他如常帶著油畫離開,並乘坐升降機下樓。到了其中一樓層,一名洋人走進來,對方一進來就不斷看著他。兩人一出升降機,這名熱心的洋人就向保安人員通報,指有人試圖偷畫。

結果廖彼得被保安人員阻止,問他為何把畫帶走。他只好解釋自己是個畫家,帶走的是自己的作品。

有了經驗之后,他隨身帶著自己的名片和畫冊,在必要時用來證明自己的畫家身分及自己是油畫的作者,免得百口莫辯。

廖彼得在檳城擁有一批支持者,他常常會帶著自己的作品前來與支持者見面。在檳城擁有自己的小畫廊,將方便他日后與支持者見面和交流。


保留大部分林中風貌
建築突出客家文化
談到藝術營的細節時,廖彼得說,由于浮羅山背有許多客家人,計劃中藝術村的建築物也將以客家文化為特色,並會有馬來高腳屋,以突出我國多元文化的特點。

目前該片坐山望海的地段仍是果園和樹林,沒有任何建築物。雖然藝術營計劃中將會建造一些新建築,不過廖彼得強調,他會保留大部分的自然原貌,只有約五分之一地段會用來建造新建築。

“如果我們把樹林砍掉用來建新建築物,那就跟城市沒有分別了。我看中那裡的就是青山綠水和純樸民風。”

他希望,有關計劃在明年可以落實。


遊走15年知交滿天下
引進國外優秀藝術家

廖彼得在檳城創作的油畫不下50幅,大部分以古跡為題材。
廖彼得將善用自己的聯繫網,將國外知名的優秀藝術家帶進大馬,與本地年輕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交流,協助提升大馬藝術水平。

他說,自己在各國遊走15年,結識了不少國外的知名藝術家。在打造藝術營之后,他將善用自己的聯繫網,將知名的優秀藝術家帶到大馬,讓本地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有機會與他們交流和學習。

交流提高水平

他說,藝術不是一灘死水。一名藝術家要提高水平,必須到不同的國家,交流、學習、研究,才能維持藝術生命力。不只維持生命力,還要不斷成長。

“如果不能夠走出去,我們也可以把國外的朋友請過來。聆聽不同國家優秀藝術家的經驗,不只對本地藝術工作者本身大有幫助,藝術愛好者也可以提高欣賞水平。”


買下戰前屋.擬開設畫廊
累了,就到檳城來
自認個性喜歡飄泊,廖彼得要把檳城當作工作累了的休息站。

很喜歡檳城的廖彼得,半年前在台牛后買下一間戰前屋,準備開設畫廊和工作室,並計劃多買一間當作自己的第二個家。詢及是否有意日后在檳城定居,他坦言自己生性喜歡飄泊,定居這觀念並不適合他。

他無意改變自己周遊列國的工作習慣。如果工作累了,他會到檳城來,在檳城好好休息,養精蓄銳再出發。

他說,檳城的生活節奏令他感覺很舒服,不像吉隆坡那樣令人緊張。而且檳城到處都是寫生的題材,是畫家作畫的天堂。

最近兩三年來他經常到檳城來,與收藏家、藝術家交流及寫生。每次來都住在酒店,而且逗留的時間不長,不能真正體會到檳城的感覺。他相信如果可以檳城落腳,更深入了解檳城,將可以把檳城畫得更好。

這些年來廖彼得在檳城創作了不少于50幅油畫,其中大部分以古跡為題材。他與家人定居吉隆坡多年,在那裡也擁有自己的畫廊。他日后仍會繼續把吉隆坡作為事業的中心。

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

探索山中客家老屋。

我们在黄意明大哥的带领下,
到海山公司探索山中客家老屋。
山中的老婆婆90多岁了。
他们过得,是真正的客家山中生活。
爱卿为了采访,勇敢的驾摩哆上山。
这些照片,都是她拍的。
耀威马上爱上了这间老屋,和屋里生活的人。
他说,还要再来,一定要再来。








烏橋頂山上完好保存
吞獅屋住了五代人
浮羅古跡(下篇)

報導:蔡愛卿
转载自:中国报


和樂融融的劉氏一家

浮羅山背有很多客家人,很多客家人都住在山上。他們的屋子大部分都以木造,而且是屬于吞獅式構造的客家民宅。這種民宅早年在浮羅有很多,不過隨著時代演變,許多吞獅屋都已丟空或嚴重損壞。

不過,在浮羅烏橋頂山上仍有一間保留完好的吞獅屋,裡面住著劉氏一家。從屋子建好的年份算起,他們至今已在那裡住了五代人。至今,這間大屋仍為劉氏一家擋風遮雨,非常堅固。

在熱心的浮羅居民古添發和黃意明帶領下,本報記者與文史工作者陳耀威來到了劉家的大屋,受到友善的劉氏一家熱情接待。主人家劉兆雙(72歲)受訪時說,他們那裡又叫海山公司山,因為那裡早年曾經是秘密會社海山公司活躍的地方。

木料已有百年歷史

他說,這間大屋是其祖父建造于1928年,至今已有81年的歷史。據他所了解,建造大屋所採用的木料全部是其祖父去砍回來的。砍回來后放置了20年后才用來建屋子。

換句話說,屋子木料已有一百年歷史。

劉氏一家為豐順客家人。我們到來的前一天剛好是農曆十五,劉家依照傳統,準備了客家傳統菜餚拜神,包括木耳炒三層肉、黃瓜雞內臟、鹽焗雞、咸菜湯等。

陳耀威認為,劉家大屋是非常特別的例子,而且從外觀看來充滿大氣。其屋子是典型的“吞獅式”構造,浮羅山背的許多老舊民居皆是這構造,不過劉氏一家仍住在這裡,不像其他多數的屋子已人去樓空,或被改為倉庫。

他說,吞獅式屋子在檳城只在浮羅山背能找到,早年有很多,不過已越來越少了。


一明兩暗.門廊凹入
客家人就地取材建屋

劉家大屋屬典型的客家吞獅屋,而且是少見的目前尚有人居住。
陳耀威說,吞獅屋是傳統中國“一明兩暗”堂屋,即一個廳堂,左右兩旁為房間的基本住宅模式。其最大特點是擁有凹進去的門廊。

他說,吞獅屋其實並非客家人獨有。在福建地區,這種構造的屋子被稱為“凹壽”,潮州地區則被稱為“凹肚”,不同地區的門廊深度有所不同。

他說,在浮羅山背發現的吞獅屋基本上是兩層樓,一進式三開間,多數是用木板造的。相信早年的浮羅客家人就地取材,在建造屋子時就採用山上最容易取得的木材為材料,而屋頂也以亞峇取代陶瓦,形成充滿南洋風味的客家民居。

他說,一般上三開間吞獅屋,中間為堂,兩邊為房,樓上可做為房,也可以做為晾乾農作物的地方。

他說,一般上這些建造于早年的屋子,皆採用非常好的木料,可以用上許多年。而且他們採集了那些木料后不會馬上建屋子,而會把木料放上一段時間,讓它變乾變硬后才使用。


傳為洪門會總壇
神秘石屋牆有槍孔


浮羅山背的一些老屋有其獨特的背景,例如浮羅雙溪檳榔巫金三就有一間充滿神秘色彩的石屋,全間子都以切割成塊狀的石頭建造。關于它的來歷向來都只是傳說。目前的住戶在那裡住了60年,也不知道這間石屋當初是為何而建。

巫金三居民李杜深師父從小在那裡長大。他說,這間石屋在他小時候就存在了,據說這裡曾經是秘密會社洪門會的總壇。在他小時候,石屋的主人是黃姓人家。

目前住在石屋的是陳氏一家。陳家的一家之主陳義守(60歲)告訴記者,雖然住在那裡多年,不過他們並不知道石屋的來歷,一切都只是聽說而已。

陳耀威說,石屋經過幾次轉手后,已加建了很多東西,看不出當初的樣子。不過石屋擁有約40公分的厚牆,牆上有槍孔,大門還有早年安全門的痕跡,防禦性很強,從這點來看,這間屋子早年相信並不是做為住家來使用的。所以李杜深師父說這裡早年是洪門會的總壇,可能是真的。

他說,石屋的樑架用上的木料很粗壯,也不像是一般民宅所用。

他說,烏橋頂半山的寶天宮五顯大帝廟,全間也是用花崗石所建,構造與石屋有很多相同之處,兩者之間是否有關連,仍不得而知。


活古跡充滿生命力

罕見的石屋,雖然外觀被漆上了淺藍色,不過仍可看出是石頭所造。
前往劉家大屋的山路特別難行。一些路段不但布滿碎石,凹凸不平,還因剛下過大雨而爛泥處處。已很久沒有騎摩哆的我,一路心驚膽跳,結果還是無可避免地在半山翻倒了。

根據帶我們去那裡的熱心居民黃意明說,這是因為劉家大屋所在的地方,就只有他們一間屋子,因此山路的維修做得比較少,也就特別難行。住慣山上的居民天天經過這些路,也就不覺得有甚麼。但是對于我這個行慣了平地路的人來說,真是心跳一百。

但這些心驚膽跳和受點傷不算甚麼,劉家大屋真的令我們一行人大開眼界。自這間老屋建好以來,就一直維持著它原來的面貌。建造這間屋子所用的木料已有一百年的歷史,這當然是需要主人家不斷地維護。也許一些人對于這家人仍住在“破屋”感到不以為然,但這間仍非常堅固的“破屋”今日已成為客家吞獅屋的典型例子,更可貴的是其主人今日仍住在裡面,這是一間活生生的古跡。

我在對于劉家大屋的老式廁所印象非常深刻,因為那廁所比我老家的廁所還要原始。用來搭建的鋅板已嚴重生鏽,門也搖搖欲墜。廁所裡的“坑”其實就是一片沙地,上面架兩個木條讓人蹲上去。解決之后,用沙土把排洩物掩埋就可以了。

這座原始到家的廁所令我提不起勇氣去使用它。但這也說明,劉家大屋與它早年的面貌相差不遠,這間仍充滿生命力的活古跡就在浮羅山上某處,代表著客家人早年典型的生活面貌。若說浮羅山背該有一座客家村,這裡是該來取經的地方。


北馬縱貫線.浮羅古跡(上篇)
理事會打救遭蟻蝕古跡
古城家廟重建在望

報導:蔡愛卿


浮羅山背擁有其因地制宜而建成的宗祠,外觀看來與一般民宅無異,而且是木造的,古城家廟即是其中之一。古城家廟非常獨特,它被建造在園坵裡,構造與一般園坵屋子無異,如果不是大門上掛了個“古城家廟”牌匾,根本看不出是間宗祠。

古城家廟建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投降后,約有60年的歷史。在浮羅山背雖然是古跡之一,不過此處料不會繼續保留。由于其建築全間皆是木造,經過數十年之后,目前已成為一間破爛老屋,同時無可避免有嚴重白蟻問題。

樑柱多已腐朽

浮羅古城會理事會目前計劃重建新宗祠。如果他們籌獲足夠經費,這間舊宗祠將被拆除。

該理事會總務劉紹棠受訪時說,宗祠破舊多年,理事會在兩年前已提出要重建宗祠。

他說,不過重建的工作進行了不久后就停下來,這是因為理事會都各有所忙,無暇進行。

“我們在即將召開的理事會議上將重提此事,希望今年可以重新推動,當然我們也會進行籌款。”

詢及是否會保留古城家廟,他說,宗祠太殘舊了,根本不能保留。屋內的樑柱多數已腐朽,還有白蟻問題,幾乎是危樓了。

他說,他們計劃拆掉目前的老建築,再建一間大點的宗祠,佔地也要比目前大一些。

曾經擔任浮羅古城家廟主席達30年的前主席劉平東說,該宗祠所在的地段是由一名熱心人士捐贈,其地契誌期1903年。多年來宗祠擁有這塊土地,但是經費卻有限。

他說,該地段多年來由8個信理員管理,不過這些信理員失聯多年,理事會去追查后,發現其中7人已逝世,尚健在的一人已遷到吉隆坡多年,並已九十多歲高齡。

劉紹棠說,他們花了一些時間來處理土地管理權的問題,並數次特地前往吉隆坡拜訪唯一健在的信理員,才終于把管理權轉到理事會手上。解決了土地理權問題后,方可以進行建造新宗祠事項。

陳耀威:好木可耐數百年
翻新就好不需拆


玄武山屬于客潮混合的廟宇,擁有超過百年歷史。
木造的老建築在保留上面對一定的困難?文史工作者陳耀威不認為如此。他說,早年人們建造時所採用的多數是很好的木材,很可使用很多年。即使在多年后一些木質已損壞,只要把那些壞的木材抽換掉,建築物依然可以保留,並不一定要拆掉建築物。

現代人對木的觀念有點誤解,認為木都很容易壞,無法保留。其實木質材料如果保養得好,可以耐上好幾百年都沒有問題。

陳耀威說,古城家廟是相當特別的建築物,在別的地方找不到。他勸請家廟理事會,不要把老家廟拆除重建,反而應該將之翻新,抽換已腐朽的木料。

他說,浮羅山背的黃氏宗祠,古城家廟都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姓氏宗祠,兩個都是吞獅屋,都是採用本地的材料,這是非常特別的例子。至于損壞情況方面,古城家廟會比較嚴重,黃氏宗祠的情況則好很多。

寺廟不一定要火紅
玄武山變色好可惜

浮羅玄武山廟的香火相信源自中國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的玄武山,主祭玄天上帝,建于1881年,並在1900年重建。該寺廟為單殿前帶帶拜亭,並有左右護室的小宮廟。不過可惜的是,該寺廟的外觀在后期被漆成紅色,不再是早年的原來面貌。

許多人認為寺廟外觀就一定是紅色,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文史工作者,也是建築師的陳耀威說,不同地方的寺廟,如廣東、福建等,寺廟外觀的顏色也不一樣。例如在潮州客家地區,寺廟的外牆顏色是白色的。

他說,在戰后許多寺廟的外觀漸漸被改為紅色,造成寺廟的顏色基本上只剩下紅磚綠瓦。包括在檳城市區可以看到的一些廣東的寺廟,也被塗上紅色,這其實是錯誤的。

真正採用紅色外觀的寺廟其實在閩南地區,而且他們採用的紅色也不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寺廟紅色。

他說,玄武山主殿和護室皆是樸實的客家風格,不過重修于1900年的拜亭則是標准的潮式做法,具有龍頭櫸、寬爪瓜筒和五彩繽紛的嵌瓷。因此玄武山屬于潮客混合的廟宇。

他說,玄武山最近又擴大了前面的戲台,也使到該處變得擁擠起來。玄武山另一個歷史的意義是其門前一對楹聯,是由兩個歷史人物聯名所提。一個是中國清政府駐檳榔嶼第一任領事官張弼仕,另一個是第三任領事官謝榮光。

逾百年古跡年年維修
天主堂蟻蝕漏水


天主堂是浮羅山背最重要的宗教場所之一,也是該處地標。
浮羅山背天主堂成立至1854年,初時那裡只是間亞答屋,后來經過多次修建始成今日面貌。歷史悠久的天主堂也必須維修才能繼續維持,浮羅天主堂目前面對白蟻及牆面水泥剝落的問題,每年的維修費用不菲。

天主堂的饒恆力神父受訪時說,天主堂的白蟻問題嚴重,去年教會才花費一萬多令吉處理並抽換一些嚴重損壞的木板,今年白蟻又有捲土重來的跡象。

他說,天主堂及其附加建築,部分牆面出現水泥剝落的現象,下雨時還會滲水。

“我們的教友不是很多,也沒有特別去募捐來進行聖堂維修,大多數的費用皆要教會自己承擔。”

陳耀威受訪時說,浮羅天主堂今日的面貌相信是經過多次改建后的結果,但仍不影響其古跡地位,這是一座非常值得保留的老建築。

根據他觀察的結果,他相信在修建天主堂的過程中,有用了一些不正確的材料。例如天主堂的尖塔材料就不該用鐵皮,還是屋瓦,彩繪玻璃也被改掉了,近年來在天主堂后部增建的小房間也破壞了其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