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Balik Pulau,不老的浮羅山背

美麗的浮羅山背,你的未來會是如何一般模樣?Balik Pulau,你會是如嘉平兄所說的那樣:《巴黎不老》,或是如范​盈說的:《巴厘不老》,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鄉村小鎮?還是和其他​大城市一般的興起,成長,繁榮,衰退,沒落,100,200年后​,加入世界遺產,受到保護。。。漸漸老去。。。。。

浮羅山背的大自然,自幾萬年來,幾百年來,不曾老過,幾番風雨,​他還是巍巍青山,笑傲江湖。

今天,眼看他即將淪陷,藝術家們,我們來將它保留為藝術村,來將​它的綠色保留,記錄下來,綠留子孫好嗎
 

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惊艳浮罗山背(三)(四) (五)好山好水好人情










好山好水好人情
作者:朵拉



多少年没有环游槟岛了?

记得80年代首次到台湾,酒店对面正是著名的龙山寺,每天我们起早摸晚,非常忙碌地左走右逛。出门时抬眼看龙山寺上香的拥挤人潮,望着永远香烟袅绕的古老神庙,心想,景点就在眼前,无论何时皆可以抽个空到对面过去看一下。结果在台北小住两个星期,早出晚归,一直到回家的那个早上,也还没有时间走进龙山寺的大门。

距离越近,越容易变成遥远的他方,永远去不到的地方。

槟城人,你们有多少年没有环游槟岛了?

住在槟岛上,何时不能去环岛观光呢?

随时都行的结果,最后通常变成随时都不行。

不久前跟着年轻作曲家黄楚原去环游槟岛。

我们分别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去同一个地方。他为了即将自英国踩单车到德国去短期进修的挑战而进行自我锻炼。我则是被他提醒而开始思念环游槟岛的那条蜿蜒曲折的绿色山路,还有,环游槟岛的中停站,浮罗山背。

从丹绒督公一路驰上丹绒武雅,穿过巴都丁宜,到直落巴巷大街的交通圈,再转向双溪槟榔的方向,两旁的道路边皆绿意盎然的树林,湛蓝的海水,叫人一个早上便心旷神怡。路上偶尔下起细雨,但却阳光普照。还未踅到浮罗市区,先给浮罗在地人古添发打电话,他即刻邀约到浮罗新巴刹早餐。

之前没打算见他,故无提早预约,突然的电话,叫以推介浮罗为己任的古添发照样热情接待。再次听他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仍为他的爱乡恋情感动不已。

为了让更多人对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家乡留下美好回忆,他一听到有人或有团体上来,就赶紧放下手上的忙碌工作,专门带领他们看山看水看风光。

每个到浮罗的来人,他都不停挽留:多呆一下,再多看一个景点,再多认识一个角落。那天早上他就是这样游说黄楚原:“我们浮罗山背有美丽的稻田、秀丽的山峦、蜿蜒的河溪、还有马来甘榜、客家老屋……”他说话的声音本来就很大,激动起来声调益发高八分。古太太在一边温柔地笑他“说话那么大声。”他理直气壮“我说话本来就很大声。”何况说的又是真正的事实。

想起他曾带我们走过的稻田、榴莲园、老屋、古庙、山坡、小河、渔村……,一边滔滔不绝地说着浮罗的历史,比称职的导游还更加热情。

性格梗直,心地善良,在山背的市区吃小食,在巴刹购物时,遇到不少老老实实做小生意,守着本份做人的乡民。他们不知道,就是他们,默默地为自己的家乡浮罗山背,加了很高的分数。

也许,这个星期日就环游槟岛,半路记得暂停在浮罗山背,感受一下当地居民的热情和善良。


惊艳浮罗山背(四)



情意在山背间
朵拉



春节之前,有个晚上到浮罗山背过夜。

幽黯的夜晚,只听见虫鸣蛙叫。记得抵达巴里岛雾布镇的稻田酒店当晚,竟然无法置信地问侍者:“这,是不是录音机的声音?”城市人与虫鸣蛙叫分别日久,忘记这是大自然的音乐。

浮罗之夜,闲闲无事,晚餐后到门口散步,遇见一天空的星星,把黑色的夜空闪烁得像铺垫着钻石的黑绒布。清凉的夜风徐徐掠过,带着山和树的绿味道,随着闲逸的步伐在轻轻飘荡。散步回来,静谧的夜里,开着舒伯特的音乐,读书读诗看水墨画册,忘记烦嚣的人世,不知时光的流逝。

隔天清晨,我们在浮罗巴刹吃早餐,叫了咖啡和拉沙。

之前经过卖水果的摊档,先买一梳香蕉。非常高兴见到多年不见的大自然香蕉,是那种每一条表皮看起来都像有瑕疵的黑皮香蕉,和平常买自超市的明亮黄色光滑无疵卖相,相差太远。

等待早餐的时候,我们忍不住大自然的诱惑,先吃香蕉。

捧来咖啡的小姐走到我们桌前,先是欲言又止,但咖啡一放下,她却马上就开口:“你们刚吃过香蕉,不可以喝咖啡。”

大概怕我们不相信,已走开,又踅转回来:“不久前,有一群单车骑士上来,一边吃香蕉,一边喝咖啡,有个中医师正好也在,过去告诉他们,香蕉不可以配咖啡一起吃,我们身体内的糖份将因此大幅度提高,可能导致糖尿病。”

这说法究竟有没有医学根据,到底是不是事实?那是另外一回事。

眼前这位好心肠的小姐的真诚劝告,令我们惊愕,感动。

浮罗的新巴刹非常干净,早上的空气特别清新,她的一番殷殷劝告,令我们对浮罗的好感更上一层楼。我们不过是叫了她一杯咖啡的顾客,是浮罗的陌生过客,她对我们的真心诚意却完完整整,把我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关心。

她略迟疑:“不然这杯咖啡不要了吧?”作势要拿走。

表面上不动声色的我们说:“没关系,没关系。你放着好了。”

她走去又回来,手里拿个干净的小小塑料袋,劝告我们:“我看,你们现在还是别喝,把咖啡打包了带走,回去以后也待过一阵子才喝。”

记得杜忠全曾告诉我,自亚依淡极乐寺后山,爬过水坝,再穿越水坝山路的后边,就一直走到浮罗市区,所以人说浮罗在山的背后。

这就是遥远小镇的,善良单纯的,乡野居民的,难忘印象。

惊艳浮罗山背(五)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朵拉





为什么对生活慢悠悠的浮罗山背怀有深情?

朋友随口问,却叫我想起,有一首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浮罗山背,是我妈妈的家乡。妈妈在哪儿出世,长大,结婚。搬到乔治市老城区,然后生下我,带我回娘家。

浮罗山背是我的外婆家。

那是交通不方便的年代,很少人拥有私家车,就连巴士,的士也不多。一年到外婆家的次数同样也不多。平常时候搭黄色巴士,春节期间公车乘客太多,就打私家的士上去。

最近开车环岛行,自丹绒督公上到浮罗山背后,特地绕当年黄色巴士走的路线从峇六拜经过工厂区再往下到乔治市市区。绕绕转转的山路正在扩建,已经进行了好多年的工程,速度缓慢的原因据说是和政府拨款的速度成正比。当车子行走在那条弯曲迤逦的山路上,于每个转弯处,我都看见我的童年巴士和的士。

不知道为什么年纪小小,大约才五六岁的稚龄,对于一边是山壁,一边是山谷不断在环绕转弯的倚山马路,有一种极其恍惚模糊的不安全感觉。尤其是车子在上山时刻,作为家中老大的我,车上座位总排在汽车的门边,从窗口望出去,一片青翠碧绿的山色没有赢得我的赞赏,唯有那深不可测的山谷,具体得使恐惧在心里不停地升级,眼泪流连在眼眶里,差那一点点就要流出来。

为什么会充满悲剧性地想象着各种抽象的意外镜头呢?整条颠簸路上不断在幻想,万一车子坠入山谷,应该怎么办好?

平时没什么机会外出,一年才那么几次回外婆家,是快乐的事,可是,行车的路上却悬挂着如此沉重的心事,让本来耀眼的快乐划上灰暗阴郁的颜色。

如今快要被拉直的山路,未来不再崎岖难行,平坦宽直的马路,将会方便更多游人涌到浮罗山背来观光旅游,原本隐姓埋名的美丽风光,让越来越多前来的旅人不断在发掘。

缓慢悠闲的生活,单纯朴素的日子,浮罗山背是否能够以不变的旧日风情应对日新月异的万变呢?

当年到了外婆家,黄昏吃过晚饭,一大群不怕人的燕子,长长一排在电线上吱吱喳喳看家家户户的小孩们集聚在马路中间,玩起跳格子、打球、追逐、跑步的孩童游戏,大人就在路边随意聊天。

人烟稀少的小山镇,月亮才刚出来,街道上就连一部车子也没有。

拓宽的道路,显示欢迎的姿态,熙熙攘攘的形形色色观光客,对原本安详静谧的乡下是一件好事吗?

正当醒觉的人都在追求慢活、追寻心灵纯净的今天,只能企盼浮罗山背的缓慢晃悠生活文化不要成了绝景。

2011年5月25日星期三

榴槤花 --馬國客家生命印記

海外客家系列報導
(中央社記者孫天美吉隆坡特稿)

馬來西亞檳城州浮羅山背區,以山上客家果園盛產的榴槤名聞遐邇;但在早年物質貧乏年代,園主和家人卻窮得靠吃花和葉子度日,一年一度的榴槤花季,是他們引頸期盼的豐收時候。




60歲的榴槤園主房娘勝,憶起年少時檳城州(Penang)人民的經濟困頓不勝唏噓,當時人民對物質的要求不高,賺到的錢以購買必需品為主,花在榴槤等水果的開銷有限,因此榴槤難得一年一度的結果,有時候卻有價無市。





  「而且從山上走到山腳市集,也要近3小時的往返山路,路途太遙遠了,所以從有記憶以來,母親為家人在餐桌上準備的食物,都是果園裡果樹的花朵、雜草般在園中叢生的山佬葉,或是果園後方小樹林裡採的野菜。」



房娘勝說,在那個年代,山上所有客家籍的榴槤園主和家人,都是如此打發一日數餐。





房家的榴槤園有百年歷史,房娘勝和房娘興是第3代。歷來榴槤是家裡最大宗的收入,不過榴槤一年只有一次的收成,所以園子裡也種植橡膠、香蕉、豆蔻等植物,以便在非榴槤季節家裡也有一些收入。





因此,每當淡黃色的榴槤花,在3月盛開後隨風飄散滿山滿谷時,那除了是一碟又一碟餐桌上的佳餚,更是這一季豐收的好兆頭。





房娘勝說,家裡小孩會在這個時候,到果園中把掉落在地面的榴槤花,集滿一家人吃的分量後,再去掉花瓣和花藥,只留下花絲(雄蕊)帶回家讓母親烹煮。





「花絲炒『三巴』(Sambal,一種南洋特製的辣椒)和蝦米最好吃,用來炒豬肉也可以,但味道就沒有炒三巴好吃。」



受訪當天,房娘勝和弟弟房娘興一大早就到園裡收集榴槤花並清理好,興高采烈的向客人介紹他認為「具有排毒功效,營養價值相當高的榴槤花」後,就下廚示範從母親哪裡學來的榴槤花絲炒三巴蝦米。





他熟練的熱了鍋子、再依序的把油、三巴和蝦米倒進鍋裡,待三巴的辣味和蝦米的鹹味,溢滿整個廚房後,他才倒下榴槤花絲和勻,最後才加入糖和鹽調味。





清理乾淨的榴槤花絲,乍看之下和金針菇很像,觸感也和金針茹相差無幾,但炒過三巴和蝦米的榴槤花絲,口感卻異常清脆,在馥郁濃香的三巴和蝦米味道之間,就仿似倘佯在鬧市中的一股輕音樂──如此的不搭調卻又如此的諧調。





詢及房娘勝菜市場是否可以買到榴槤花或榴槤花絲,他愣了一下,臉上露出有些羞澀的表情說:「這是我們自己吃而已,外面的人不要吃的啦。」



他凝視著一口接一口,吃得津津有味的訪客,沈默半晌,再言若有感的說,他的孩子們都不太願意吃榴槤花了,而且他們都各有自己的專業領域,兒子更已到首都吉隆坡發展,「他應該不會想繼承家裡的果園了吧…」。





目前已半退休的房娘勝和房娘興,早已舉家搬遷到比較熱鬧的山腳下市鎮居住,僅留下兩隻土狗,看守著祖屋和果園,以防住在附近的工地外勞到園中偷摘水果。





儘管不再有著年少時候捉襟見肘的經濟壓力,房娘勝和房娘興依然在每天早上5、6點,騎著各自的機車,沿著柏油馬路騎到山上勞動。





果園中的花開花落,也許不再如早年般緊緊的牽動著房家的經濟命脈,但大半世紀以來依存著山林的生命,卻是房娘勝和房娘興這一輩的檳城州客家人,一生抹不去,也斷不掉的印記。

客家落腳馬國 浮羅山背

客家落腳馬國 浮羅山背


中央社 / 2011/05/07



海外客家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孫天美吉隆坡特稿)


檳城州(Penang)由檳榔嶼(又稱檳島,英文名為Penang Island)和對岸的威斯利省(Province Wellesley)組成,總面積為1030平方公里。



浮羅山背區(Balik Pulau)則位於檳榔嶼的西南部,土地面積為1萬7345公頃。



檳城著名學者溫梓川曾於1978年出刊的「檳州客屬公會40周年紀念特刊」寫道,最早南來檳城的客家人,應是從浮羅山背登陸,後定居於此。



他指出,浮羅山背最早的公冢誌期為1856年,英國人直到1876年才登陸檳島東北部開埠,因此推斷客家人到浮羅山背定居時,浮羅山背仍未開闢。



檳州客屬公會署理主席謝詩堅認為,客家人南來時選擇在浮羅山背定居,而非到較繁華的市區,應為客家人的天性使然,因為客家人在中國時多居住山區,並以務農為生。



根據檳州客屬公會的資料紀載,目前浮羅山背的人口逾10萬人次;華人佔4萬人左右,客家人則佔華人人口的近半數。此地的客家人,以祖籍惠州為主,其他的祖籍則有海陸、陸豐、河婆、大埔等。



相較於檳島東北部主要以福建話為華人溝通媒介的喬治市區(Georgetown),浮羅山背的華人不分籍貫,幾乎都以客家話交談,這使得一個面積只有285平方公里的檳榔嶼,只要跨越一個山頭,就有兩種不同華人文化的面貌出現。



檳城州政府統計,全檳城的榴槤園面積為3749英畝;其中,浮羅山背的榴槤園就佔了約3000英畝,約有3000戶人家的果園,主要以種植榴槤為生。



「浮羅山背」的馬來文名字是Balik Pulau(中文發音為「峇烈卜佬」)。



不過,從馬來文的字面解釋,Balik是「回去」,Pulau為「島」,把字面意思串聯起來即為「回島」,和「浮羅山背」這個名字,似乎完全搭不上。



詢問浮羅山背文化工作者古添發後,方知此地馬來文的原名為「Sebalik」Pulau(中文發音為「瑟峇烈卜佬」),即中文的「島的另一面」的意思,後來不知何故,大家漸漸的就省略了「Se」這個發音。



儘管如此,從浮羅山背這個名字,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客家人早期在這個地區的主導性。



除了「浮羅」是客家話Pulau的音譯之外,檳州客屬公會署理主席謝詩堅也指出,「山背」是客家話「山的後方」之意。



從繁華的檳島東北部喬治市區,望向位於西南部的浮羅山背,中間恰好就隔著一座山,這個客家人的社區,確實就在「山的後方」。



因此謝詩堅認為,早年此地若非由客家人主導,而是馬國華裔人口中佔最多的福建人,那麼浮羅山背的名字,現在則應該是福建話的浮羅「山尾」了。

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大马名女作家朵拉回归浮罗



马华作家朵拉印象记


文/黄明安
出处:http://wxs.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43018


朵拉也是一位画家,她写小说写专栏,开画廊把画挂出去,让文学圈的朋友羡慕,也让美术界的朋友惊讶。跑步、运动、养花、养猫、喝茶,跟家人一起度过周末,做喜欢吃的食物,购买他们的衣服等;可她还有一个人的生活,她有时喜欢独自漫步,走到山前水边,观看野花遍地,落霞满天。她对于绘画的痴迷有时可能超过文学,她喜欢色彩语言超过文字语言。她曾用七年时间对马来西亚34位画家做了专访,写出一本厚厚的书,推介那些在艺术领域默默耕耘的人,评点他们的艺术和人生。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对朋友忠诚而肝胆。她有一双女儿,对待孩子象朋友一样,一家人沉浸在艺术气氛里。我相信朵拉她生活幸福。我喜欢看到朵拉那些精短、纯粹、智慧的文字,期待看到朵拉更长、更复杂的小说。以朵拉的才华和阅历,她如果集中力量,是完全可以超越自我的
 
-----------------------------------------------------------------
 
专业作家、画家: 原名林月丝
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专辑-(世界华文作家园地)


2010-11-06 16:02:43 来源:澳中网 作者:李明晏
http://achina.com.au/bencandy.php?fid=74&id=1959



朵拉简介:原名林月丝,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专业作家、画家,祖籍福建惠安。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霹雳州副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曾受邀为大马多家报纸杂志及美国纽约世界日报、台湾人间福报撰写副刊专栏。曾任大马棕榈出版社社长、《蕉风》文学双月刊执行编辑、《清流》文学双月刊执行编辑。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超过5000篇作品。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人物传记等29本集子。其中7本在台湾印行。作品译成日文、马来文等。曾获读者选票为国内十大最受欢迎作家。多篇小说作品被改为广播剧在大马及新加坡电台播出。多篇作品发表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有微型小说收入中国、美国、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教材、中学教材和当地国汉语学习教材,散文被国内独立中学选为语文教辅教材。超过百篇散文与微型小说作品收入如《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品集》等国内外100多种集子。应邀参加过在新、泰、马、菲、印尼、文莱召开的1至6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应邀到台湾、汶莱、印尼等各地演讲。曾获国内外大小文学奖29个。80年代开始水墨画创作,于国内外联展超过30次,个展两次。

-----------------------------------------------------------------------


朵拉写浮罗山背 (一)

惊艳浮罗山背    朵拉

出处:光华日报




我们先惊艳巴里岛,回来后以游客眼光重新“发现”浮罗山背。

青山绿水,风光如画的巴里岛,但见大树如荫,鲜花盛开,碧绿青翠的梯田,路旁大多传统民居,车过的地方小河处处,人们步伐晃悠闲逸,真是个心灵解压的好地方。

重归浮罗山背,才发现,无需远赴巴里岛游山玩水,有空就到山背去慢行,或爬山或骑单车,或就漫游式地乱逛,附近有稻田、渔村、大海、河溪,可选择到小山上听鸟叫、溪水旁听水流、果园里吃水果、散步时细看花草树木,闻着不同鲜花的幽幽香气,让人在平日繁忙的工作里、人事的倾轧间,过度疲累的精神来个消除压力的心灵SPA。

浮罗山背是榴莲的代名词。槟城人都知道,要吃美味的果王,到山的背面寻去。名气不只在北马,果王艳名远播到大马其他州属,霹雳、吉隆坡、马六甲、柔佛、新加坡都曾经有朋友向我赞赏,甚至其他喜欢榴莲的外国游客,一到水果季节,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浮罗山背。

山背小镇另一样令人食指大动的食物是拉沙。酸辣拉沙以鱼肉多、鲜味香,还添加了当地自制的虾膏,煮出只有浮罗山背才具有的特色拉沙味道。

到处旅游,对食物极之挑剔的鱼简,只吃浮罗山背的拉沙。

豆蔻是浮罗山背的特产之一。它的药用价值很广,中国朋友则最爱豆蔻膏。并非食物,乃外敷药用品。几乎所有中国友人一抵达槟城,就提出同样问题:那儿可以买到豆蔻膏?零食店售卖的腌渍豆蔻广为妇女所爱,且备受小孩欢迎。一个对食物挑剔的吉隆坡朋友,大力推荐新鲜炖煮豆蔻水加冰糖,认为有消风、止咳等药效。

有一种类似馒头的“蕃薯陇”,这特殊名称指的也许是像稻田的阡陌(陇)吧?事实上它的本质很像槟城福建人拜神时爱用的“面龟”,展示的面相却不是平时酬神用的红色或九月素食的黄色,浮罗市民喜欢吃这以面粉加蕃薯制作,长卷形,中间剖开,洒黑糖,蒸熟后又香又甜的糕点,软软又QQ,口感很好。少人知道,因为是手工业,无法大量制造,产品限量,每天下午两点至三点,有时半小时,有时候一个小时,即时售光,迟到者向隅。

品尝过的人刻意挑那时间段抵达浮罗山背,在大街旧巴刹等候,售卖者的档子一停下,排队的人龙立马出现,有时候眼见吃不着,因为被那些曾尝过的人提早打电话预订,未开档已售罄。

在人们对文化限于吃的认识时,浮罗山背的名气已经很响亮。自从2008年双七日槟城成功申请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后,人人瞬时对传统和古老有了更深一层的兴趣,便想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原躲在山的背后朴素无华的小镇,这时逐渐显露它的内在魅力。

旅人走到山背,往往为沙滩、稻田、田野、传统老屋、马来甘榜吸引,处处旖旎风光,连槟岛本土居民也变成常来的游客。

一个地方之所以叫人难忘,诱人风景和可口食物固然诱惑,浓郁的人情味更让人留连。浮罗山背乡民单纯质朴,亲切友好,真诚善良。所以才有“惊艳浮罗山背”。



注:《惊艳浮罗山背》是浮罗乡人古添发的网站名字。




朵拉写浮罗山背(二)
浮罗故乡人
出处:光华日报



离开槟城二十年,重回故乡,再走到山背,遇见浮罗的故乡人,古添发。

巧合的是古添发也曾到外头去兜兜转转十六年,最后带着妻儿回到故乡长住。回归的原因非常简单:“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泥土是故乡芬芳,最好吃的是故乡的古早味道。”

故乡的深情,启发他耐心地去探索浮罗山背的历史和文化。童年往事像梦一般地回来寻找他,他并没有沉溺在梦里,反而积极且认真地投入田野调查和研究行动,这给了他重新认识故乡的机会,叫他惊讶地发现,浮罗山背原来蕴藏如此丰富的乡土文化。

当浮罗山背的“盛名”远播,游客越来越多,研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不断地涌上山来的时候,从前受人忽略的郊野,像一颗被光阴打磨的宝石,开始闪烁明丽耀眼的光芒。经济的繁荣却使原来占有70至80巴仙的森林和原野,一日一日被蓬勃发展的屋业缓缓侵蚀。为了让路给经济和繁荣的大军,“那些充满沧桑历史味道的传统老屋,还有椰林和稻田,都渐渐在消失。”

深切关注生态保育的古添发盼愿“发展虽然无法阻止,但可以好好规划,希望获得双赢的结果。”他也期待州政府“参考台湾的休闲农场,推广生态旅游,让大自然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

本来就喜欢文学艺术的古添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浮罗,自告奋勇,多次带领文学、文化研究者和媒体人,还有艺术家到当地的马来甘榜、华人村落、海边、田野四处观光,把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深情,灌输给到来旅游的朋友。

认识了国际著名画家廖彼得和张汉发以后,他不只把他们接引到浮罗山背来写生,并跟着两位老师学习作画,开始他个人的绘画生涯。但却不以此为满足,他憧憬的是:“有朝一日,让浮罗山背成为国际艺术家的聚合地。”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理想。“在这里创办国际艺术创作营,邀请本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交流,让更多人认识浮罗山背,也让更多浮罗山背人认识艺术。”

有梦,也要有行动,唯有行动让梦想可以成真。“渔村画室”的成立,是古添发踏出的第一步。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天后范盈打造浮罗山背首家“民宿画廊

 
转载自:光华日报

                                             报导:陈燕妮

(槟岛西南区18日讯)以北马著名传单天后范盈为主的数名本地艺术人已在浮罗山背“吾乡”屋业计划购置一个三层楼排屋单位,拟打造成浮罗山背首家“民宿画廊”,预料会在今年5、6月落实。


范盈指出,一旦该画廊投入运作,料会陆续吸引画家到浮罗作画,同时也将配合今年7月槟州艺术节的举行,安排外国艺术家到浮罗与本地艺术家作交流。



她是于周五上午为浮罗山背开埠以来的第一场画展,主题为《意想不到艺术村,浮罗山背乐活游》主持开幕时,如是表示。

她希望商家们通过买画投资来支持本地画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当起全职画家。



她说,浮罗山背是槟岛的最后一块绿肺,若不好好珍惜,浮罗美景有朝一天将会被发展列车所破坏。

“这些美景除了可通过相机拍摄,也能用画留住。”她如是指出。



《意想不到艺术村,浮罗山背乐活游》于本月18日至23日,一连6天在浮罗勿洞“渔村画室”举行,展览时间为上午10时至下午5时,参展的画家包括本地著名油画家张汉发、莫哈末沙巴叻、台湾画家蔡震颖、杨觉升、庄嘉强及素人画家古添发等,展出作品以浮罗山背乡土风情为主。

道地的浮罗山背子民古添发表示,浮罗山背是个美丽的山城,在保护乔治市世遗的同时,我们也不该忽视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自然生态,当地的发展必须要有规划,以免破坏这块绿肺。



他说,“渔村画室”并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大家的,旨在为本地艺术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

他希望通过此场画展,鼓励人们到浮罗来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一睹当地的美。



享有“露天画家”雅号的张汉发赞扬浮罗山背的景色优美,他第一次到浮罗作画应该追溯到1950年代。在他印象中,双溪槟榔已拆除的旧木桥是作画的好题材。

在他充满感情的画笔下,大地跃出了光彩,古迹增添了几许沧桑。迄今已办16至17场个展。现年70岁的他最近也受邀到中国为客家土楼作系列

2011年3月18日星期五

推动乡土艺术 浮罗有个“渔村画室”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1/03/15/11.html
转载自:光华日报
报导:陈燕妮、王丽玲

(槟岛西南区14日讯)为老屋赋予新生命,华巫裔同胞通过由老屋打造的“渔村画室”携手推动浮罗山背的艺术、文化及生态游发展!




该画室原是间陈旧的老屋,坐落在槟岛一个偏远的渔村-浮罗勿洞,那里有山有水,有浪漫的沙滩、稻田、原味的马来高脚屋、百年的客家老屋和热情的居民。



古添发:小天地谈诗论画



浮罗山背的素人画家古添发因看中这个优势,透过租赁的方式租下老屋,于今年1月成立了“渔村画室”。自此以后,该处便成了他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诗论画,写生创作交流的小天地。



18日起办联合画展




为了带动当地绘画艺术的萌芽,在他的发动下,“渔村画室”将于本月18日至23日,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举办“画家与素人画家乡土艺术画展”,参展的画家包括本土名画家张汉发、庄嘉强、马来著名画家莫哈末沙巴叻及他本身。



此次的画展主题是意想不到艺术村:浮罗山背乐活游乡土艺术画展,邀请北马著名传单天后,杂志专栏作者,大马十大杰出创意企业家,马来西亚讲师协会槟州主席范盈主持开幕。



古添发接受访问时指出,主办画展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乡土艺术风气,提高乡间人民生活素质,让浮罗山背近年来随着地价与屋价逐日上扬的当儿,也成为富有艺术文化气息的地方。



“同时也要从中发掘躲在山林中的画家,因为许多人为生活奔波而放弃作画的嗜好,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让大家重拿起画笔。”



大师一句话 重拾起画笔



古添发指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后来毕业出来社会工作,就停了26年没作画,直到2009年遇到一位到浮罗吃榴梿的国际大师级油画家影响,又重新提起画笔,重燃对画的热爱。



“大师影响我最深刻的一句是: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画家。但我不敢自称是画家,只是喜欢画画吧了!”



他续说,除了本月的画展,他也计划配合本土画家在今年8月间筹办一项“浮罗山背艺术营”与榴梿有约,以画会友。



沙巴叻:唤醒爱护大自然



来自马六甲,现定居在浮罗山背的马来著名画家莫哈末沙巴叻希望透过画画唤醒人们爱护大自然。



他认为,现有的学生被沉重的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应让孩子从小接受艺术熏陶。



他于1994年进入理科大学修读纯美术系,1999年毕业后开始成为全职画家,主要从事压克力画。



他选择到浮罗山背作画主要考虑到当地的丰富自然资源及经济环境。



目前他在筹备着濒临绝种的大马吉罗鱼系列, 计划于今年9月或10月在吉隆坡开办个展。



设“人文生态游”交流站 发掘浮罗山背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广浮罗山背旅游业,古添发也配合李发成及雷梅诗在“渔村画室”的一个角落,设立“浮罗山背人文生态游”交流站,借此推介浮罗山背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饮食文化,让大家发掘浮罗山背全貌。



李发成说,现今城市人可说是与大自然生活脱节,他们面对时代竞争及紧凑生活,多么渴望感受纯朴的大自然环境。



因此,设立“浮罗山背人文生态游”交流站,希望让大家认识这片蕴藏着丰富自然资源与景观,多元的饮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好地方。



“人们远道而来浮罗山背,目的不外乎(一)游览自然资源及景观如红树林、乡间小路、石屋、瀑布及海边等。(二)参观家庭工业如峇拉煎、渔产市集。(三)美食如家传手工面、叻沙及福建面。对于这些需求,我们都可提供资讯或亲自带团。”



在之前,他们曾带领几团安亲班小孩、小学生甚至青少年游浮罗山背、体验当地人文生态。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平时运作全搬演在他们眼前,使这些城市孩子感到非常新鲜好奇、兴奋不已。



走出户外 体验大自然



雷梅诗说,现今学校流行户外教学,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户外,体验大自然之美及乡村生活。



“我们会在这里摆设一些童玩如congkak、象棋等,不仅让现代小孩大开眼界,大人更可回味儿时回忆。此外,我们还会指导有兴趣者使用汽水盖、冰棒等动手自制童玩,这些旧时童玩讲究使用手指及身体技巧去控制,绝对比现代孩子接触的电玩有趣得多。



如对“浮罗山背人文生态游”感兴趣者,可联络雷梅诗012-5536898以预约时间

2011年1月9日星期日

我的浮罗山背渔村画室

渔村画室,坐落在槟岛一个偏远的渔村,哪里好山好水,有浪漫的沙滩,不完夏季的稻田,原味的马来高脚屋,百年的客家老屋,和热情的原乡居民。





爱画画的朋友,寻求灵感的写作人,喜爱大自然的摄影发烧友,这里可以让你们重温童年阿公阿嫲牵着你们小手,漫步乡村小路的时光。

这里晚上不需要冷气机,楼板的蚊帐,突然飞来的小小萤火虫,够你们笑着入梦。

渔村画室,是我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谈诗论画,写生创作交流的小小天地。我们在天凉时,在附近市场买些海鲜,就来个火锅晚宴。要茶有茶,小酢几杯亦无妨。


这里有几辆脚车,可以和你爱的人,结伴踩在乡村稻田小路上,伴着夕阳归去。
要来吗?
 
                                         让我们趁风,start 引擎,带上救生衣,出海画画去!
 
                                         带上9亿,一生就不愁吃和穿

                                        看归帆点点,夕阳西下。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多元文化融合的山城

  • 转载自:光华日报
光华日报陈燕妮(本文作者)说,她也好久没踏脚车了。


浮罗山背,可爱的稻田和少年

槟城浮罗山背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山城,其中弥足珍贵的是蕴藏丰富的动植物自然资源与景观,多元的饮食文化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到该处一游,将让您回归到大自然的纯朴和乡林田间的稻田情调。\=



随着交通和互联网的发达,这一个群山环绕的地方不再是人们早期眼中偏远的甘榜,近年来,它已崛起成为许许多多城市人到郊外踏青、画家前往写生作画、摄影发烧友拍摄的焦点,同时也是台湾学者前来进行客家文化研究的地方。\=



对于浮罗要如何在发展和绿意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当浮罗山背客家村联络委员会于2008年6月初成立以来,福利股股长古添发在工作之余,研究当地的历史古迹与现代人文发展的衔接,并结合大家的努力,通过创设“惊艳浮罗山背”部落格鼓励大家共同守护浮罗山背这座美丽的山城。\=



另一方面,为了让浮罗老建筑、活古迹、美食等资产得以完整保留,非营利机构槟城艺术及古迹教育学会(arts-ED)也于2005年杪开始带着当地学生展开无数次的浮罗山背全面探索,成功于2008年12月推出了浮罗首个古迹导览图《我的浮罗山背》,让大家领着地图,行走于浮罗。\=



今年2月份,在槟城教育咨询委员会及槟城旅游行动委员会赞助下,槟城艺术及古迹教育学会也推出了《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其内容包括早期浮罗山背历史及由来、移民故事、历史性的宗教场所、早期教育体系及学校、历史建筑和二战期间的浮罗,被喻为一份浮罗山背



-----------------------------------



离开槟城16年,足迹遍马新。2004年回到家乡的古添发表示,走了一大圈后,才发觉月是故乡的圆,人是故乡的亲,泥土是故乡的芬芳。而最好吃的,则是故乡童年古早的味道。\=



“惊艳浮罗山背”部落格,里头转载了关于本地报章报道及台湾学者对于浮罗山背的研究课题。通过该部落格,成功吸引了本地、新加坡及台湾电视台前来拍摄,这些影像如今都成为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非凡。\=



谈起创建部落格一事必须追溯到2008年,当槟城客属公会在浮罗山背设立客家村联络委员会。

台湾学者在槟州客属公会署理会长拿督谢诗坚博士的穿针引线下到浮罗山背客家村做研究,古添发负责接触及招待他们,更与他们一起做田野调查,从而让他有机会重新认识及发现浮罗山背的文化、历史及前辈打拼的经历。\=



经过短短2年时间的探索,他惊然发现浮罗山背的乡土文化如此丰富,同时间也目睹了近年来当地的屋业蓬勃发展,导致老屋及椰林渐渐地消失。\=



“虽然,如今浮罗山背的绿肺占了70至80巴仙,但若没有加以保护,也将面临消失的一天。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但愿在发展洪流下,可以好好地去规划发展及大自然生态保育的共存问题。”极为关注生态保育的古添发如是表示。\=



对于浮罗山背的未来,古添发期望它有朝一天成为国际上耀眼的艺术地,并期待国际艺术节在当地举行。同时,他也期待浮罗山背可成功打造类似台湾的休闲农场,推广生态旅游。而目前最迫切须要的是一个较有规模的公园。\=



他说,无论携带台湾学者到浮罗参观进行研究或是带画家写生作画,除了有助于推广当地,最终的受惠者是自己本身,因为年纪有点大了,想做点让自己自由自主、自在、自得其乐的东西,并从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是所谓人生最大的“财富”。\=



---------------------------------------------------------



古添发指出,来到浮罗,即使是市镇,也是一片“乡土情”。游浮罗甘榜,没有比骑脚车更适合了,这里有马来甘榜、马来高脚屋、山丘、红树林、渔村、美食、古迹、稻田、自然景色 等,同时也可在双溪武隆观赏夕阳,若父母亲能携带孩子骑着脚踏车在浮罗走透透,穿梭乡间小路,将可让孩子上了宝贵的一课,并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



浮罗的美景也吸引许多摄影发烧友及国内外知名画家如张汉发、廖彼得与陈首权到这里进行拍摄工作及写生作画。下个月,也将吸引逾2、30名来自台湾的画家前来。出生于霹雳州怡保,长时间在吉隆坡生活和到世界各地做艺术交流办画展的知名油画家廖彼德去年在机缘巧合下,在浮罗购下一块逾2英亩的山林地,要将外国的艺术营概念搬到槟城,邀请国内外画家聚集在一起,谈论艺术,一起创作。\=



古添发指出,当他于6年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浮罗时,有一名朋友对他说,太过于休闲的生活,将让我们失去斗志,但凭着他这些年来的领悟,他认为,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只要心灵富足就可。\=



--------------------------------------



槟城艺术及古迹社区教育学会协调员曾玉萍表示,相比与乔治市,有关浮罗山背的文献实在太少了,实际上,经过不断的探索,终发觉当地是块“宝”,而大多数是在于大自然的美。\=



她指出,浮罗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即使是农业发展,也可以与时并进,这项全面探索浮罗工作可谓是一项庞大工程,“一做就停不了”。\=



“推出导览图及社区报,主要是想以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报道浮罗,并非局限在某个课题上。我们希望通过导览图及社区报的面世来告诉大家浮罗的资讯,让更多人来看浮罗。”\=



“很多人对浮罗的印象仅限于吃榴梿及豆蔻,他们对当地的认识是很表面的,所以应该撇开这个狭隘的观点。实际上,我们的探索工作,还没延伸到整个浮罗,还有许多乡村,我们还未踏足。”\=



“说实在的,我们在研究过程,很难找到浮罗旧照片,若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欢迎他们联络

槟城艺术及古迹社区教育学会,电话:2633471”。玉萍如是指出。\=

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女大学生辟开心农场



转载自:光华日报
辞高职实现理想 女大学生辟开心农场
二零一零年七月九日


报导、摄影:陈燕妮、王丽玲

人们都爱在虚拟的土地种植蔬果及饲养宠物,这可从大家对社交网站的面子书里的“开心农场”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而今日主角——2名女大学生因向往农村生活,毅然放弃高职,实实在在地到浮罗班台亚齐当起全职有机农民,种植蔬果及饲养鸡鸭,更计划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台湾式休闲农场。这2名来自吉隆坡和吉打州亚罗士打的“半城市女生”原本对务农知识是“零”,只好靠上网看书、参观有机园或与当地农人的经验分享等来学习如何管理蔬果园。

人们都爱在虚拟的土地种植蔬果及饲养宠物,这可从大家对社交网站的面子书里的“开心农场”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而今日主角——2名女大学生因向往农村生活,毅然放弃高职,实实在在地到浮罗班台亚齐当起全职有机农民,种植蔬果及饲养鸡鸭,更计划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台湾式休闲农场。

苏淑桦(28岁)毕业于理科大学新闻系,当了3年的营业销售员,后想转换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她便毅然辞职,全职开启其务农计划。

雷梅诗(26岁)毕业于理科大学特殊教育系,毕业后规划自己未来的去向或当老师或当农夫。她当了3个月的临教,认为形式化的教书工作,实在不适合自己。

她俩在1年前一步一脚印,撑起整片逾40英亩的“草根有机蔬果园”,主要农作物为榴梿、香蕉、豆蔻、还有木瓜、龙眼、人心果、红毛丹、尖不叻、菠萝蜜、洋人榴梿、百香果和蔬菜。

这2名来自吉隆坡和吉打州亚罗士打的“半城市女生”原本对务农知识是“零”,只好靠上网看书、参观有机园或与当地农人的经验分享等来学习如何管理蔬果园。

推动休闲旅游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大马人爱上台湾休闲农场,让有意转型的本地农民如苏淑桦和雷梅诗见到了一道曙光。我国四季如夏的天气,浮罗山背山明水秀、地灵人杰,配合生长得好且品质佳的热带水果,这样的地理条件是打造休闲农场的有利因素。

雷梅诗表示,浮罗山背被喻为槟岛最后一块绿肺,她俩打算将蔬果园转型成休闲农场,但最重要是资金问题。因此要深思熟虑,一点都不容易。

“首要工作是先从住开始,我们计划将园中的老屋改修成民俗屋,在园中主办活动、提供吃、住设备,尤其是目前到来的参观者都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这就是有机蔬果园的主要卖点,因此我们希望一步步推动休闲旅游,将蔬果园重新包装,推介给各界人士。”

实际上,台湾用了20、30年努力才见成绩,这种结合农业、自然风光和农村体验的休闲农场,让到访的海内外游客重温昔日农村风光,沐浴在大自然的同时,也亲身体验浓浓的人情味。

在榴梿季节,2名年轻女生举办了榴梿自助餐,但因为气候的影响,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少一半。淑桦指出,人们在品尝榴梿后,若有兴趣,可在果园走走,欣赏果园风光。尤其是早上时分,在果园可听到昆虫叫声,傍晚可见燕子飞来。

纵观这些有利条件,再凭2人的那份坚持和理想,若用心去策划和包装,她们必能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农场。

然而,正当发展列车已从东北区延伸到浮罗的时刻,她们担心当地的许多农地有朝一日也将让路发展,居民在住家周围栽种、养家禽的农村生活将被生活步伐紧凑的城市生活所取代。这对于热爱乡村生活及欲推广休闲旅游的苏淑桦和雷梅诗而言,都是不希望见到的发展结果。

全职有机农夫

苏淑桦、雷梅诗与另一名友人于2008年相识于校园活动,3位小妮子因兴趣相投而走在一起,彼此萌生务农想法。正巧,朋友有一片土地,她们便抱着玩玩的心态来尝试耕种。这耕种小经历,让她们下定决心当全职有机农夫,于是开始寻找更大片的种植地。

在寻找更大片及适合的种植地时,3位小妮子碰到不少钉子,如地租昂贵、环境太复杂等。接着,友人又因家庭压力,决定退出她们的务农计划。于是,3位小妮子就剩下如今的两人。

后来,经过朋友的介绍,淑桦与梅诗认识到这块地的园主。值得一提的是,园主本身是大自然及有机食品的维护者,园地10年以来都没使用化学物品,这也刚巧符合了梅诗与淑桦当初欲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初衷。因此,她俩便与园主协议,帮忙照顾园地,收成则对半平分。

当问及是否有面对家庭压力时,梅诗与淑桦异口同声表示,当初家人持有异议,却阻挡不了两人的决心,而如今家人仍担心她们的收入不稳定。

当初,园主并没有种植蔬菜。梅诗与淑桦眼见园主有一片约5、6英亩的荒芜地,于是,她们便找人来开辟了2英亩地来种植蔬菜,如今菜园有种植空心菜、丝瓜、百香果、羊角豆、九层塔及辣椒。因菜园才开辟5个月,所以暂无大收获,她们才发觉那儿的土壤不太适合种植蔬菜,不过3个月前种植的丝瓜,已成功收成。现今,她俩也在研究如何改良土壤,以便菜园有更多的收获。

菜园前还有池塘,饲养15只鸭子及1只鹅。淑桦表示,它们可帮忙吃些野草及害虫,粪便可当肥料,生蛋还可拿到市场卖,实在一举三得。

“菜园可见蜻蜓飞舞,证明这里是无污染,是干净的指标。”淑桦自豪说道。

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


林宗顶、谭秀娟 上山约会果王 体验农家乐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一日 上午十时五十五分


报导、摄影:陈燕妮(转载自:光华日报)

当休闲农场成为台湾的旅游卖点之一,人说好风光的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虽无法与台湾休闲农场并驾齐驱,但绝对是本地城市人所向往的“上山约会果王果后”的好去处,在林家班多年的经营下,成功将生产和农家生活融合在一起,提供游客乡野生活体验与亲子旅游。

该片果园与农场是林家大兄长林宗顶领着3名弟弟一起合力打拼的成果,果园中的每一颗农作物都包含园主一家人的辛勤汗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果园与农场规模愈来愈大,每年的榴梿季节,许许多多的游客慕名而到。

单是林家大院周围就有20余英亩,放眼望去,除了蛋鸡,他们连孔雀、兔子、火鸡、鸟儿、鱼等都养。果树也很多,计有榴梿、红毛丹、尖不叻、山竹、碌古冷塞果、龙珠果、龙眼、豆蔻、丁香等,能种的几乎都种了,果然善用每一寸土地。

吸引自助旅游客

热情好客的林宗顶夫人谭秀娟向《非常人物》指出,自从林家大院被列入《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及经过媒体的报导后,吸引了许多自助旅游的洋人游客前往参观。虽说浮罗山背是槟岛的绿肺,但这种集合果园与农场于一体的农家生活在浮罗山背却属难得一见。一般上当地园主拥有果园让游客游览但却没大农场,而林家的特别之处在于榴梿季节,游客到来品尝榴梿之余,也能顺道参观农场,对于城市小孩而言,上了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毕竟许多城市小孩只从书本上认识小动物,从未有机会亲眼目睹。

询及是否有意向台湾人学习将果园及农场打造成休闲农场引客来,秀娟回应说,是有这个念头,而且,游客们在参观后,也提出此建议,但要落实这个计划毕竟须要花费很多精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加上丈夫也有一把年纪了(即将60岁),林家农场及果园最终是否能发展为休闲农场,要看下一代的造化了。

“今年3月,我们到台湾旅游,并到当地的休闲农场一游,从中发现要经营一个休闲农场,确实费尽心思,它包含了经营管理、业者的远见与未来。”她如是指出。

日处理6千鸡蛋

屋旁的鸡寮,每天都有人定时拾取鸡蛋,然后使用分蛋机把各等级鸡蛋分配和收拾好。每一天,他们需要处理介于5千至6千粒鸡蛋,是浮罗鸡蛋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穿过鸡寮,就来到鸭场,发现一些鸭子悠闲地蹲在池塘旁,一些在扑水,这在许多人眼中看起来不起眼的鸭场景色竟然成为本地著名油画家廖彼得近期的作画题材。

屋旁的另一端,可见到蛇在人心果树上盘绕 ,据了解,住在树上的蛇是不速之客,一住已住上好几年。由于蛇不断繁殖,至今约有逾20只。

由于生活在大家庭中,每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比如负责煮食的每天要煮大锅饭,料理30人的膳食,大家分工合作,将果园、农场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家生活,想必这年代真不容易找到了。 除了农家生活,林家大院也是吸引人们目光的卖点之一,据主人家告知,林家大院完全没用上一根铁钉,靠的是当年建屋师傅精湛手艺。目前该大屋已住了5代林家人。

原是城市人的秀娟在30多年前嫁给宗顶,询及目前的农家生活,她不假思索地说,早已适应。在她的眼中,数十年前的浮罗比起现在发展落后,那时也还未建设顿沙顿路(浮罗新路),居民的生活较清苦。

橡胶园打造果园

林家大院住了4户家庭,大哥林宗顶,3名弟弟是宗信、宗远及宗言。宗顶在15岁那年踏出校园后,就协助父亲打理园丘,由于当时的橡胶价格不高,一斤只有6毛钱,有远见的他就将家中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直到他20岁父母过世后,只剩下他和3名弟弟,一共4人一起为生活而奋斗。

父亲去世时为他们4兄弟留下13英亩的土地,因当时农作物的收入有限,加上自己缺乏成本做生意及受到教育水准的限制,林宗顶最终决定养起猪与鸡,朝向果园及农场发展。后来,探听到隔壁园丘要出售,于是,毫不犹豫将园地买下,经过林家多年的努力,果园及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一直到今日,即将踏入60岁的宗顶在果园里走过了黄金45年,并在农场度过30年的岁月。

虽然已将父亲时代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不过,园丘内至今仍有栽种橡胶,工人早上割树胶,下午时分料理园丘工作。现在正值榴梿成熟季节,粒粒榴梿挂满枝头,林家每天要到果园拾榴梿好几回,最早一趟是在清晨6时,成熟掉落的榴梿一部分批发给中间人,另一部分自己卖。

林家当初栽种的榴梿主要是甘榜榴梿,收成不尽理想,直至20年后,宗顶才学会驳枝种植法,开始进行名种榴梿驳枝,现在园中约90巴仙的榴梿都是品质好的名种榴梿。由于气候的影响,今年早花榴梿收成较往年少,榴梿季节料将维持至7月。水果季节的来临,也是大家大块朵颐的时候,主人家的生活相对的忙碌。

到林家品尝榴梿,除了以粒计算,也可选择依据人头计算,每人25令吉,届时可吃到从果园直接运到的新鲜榴梿及各种本地水果。吃完各种本地水果后,也可购买榴梿糕带回家。

谭秀娟说,他们以人工制作的榴梿糕绝对不含防腐剂,可以存放一个月,它是使用100%纯榴梿肉,再加一些糖,以人手不断搅拌6个小时新鲜出炉,榴梿糕的售价与往年相差无几。

对林家大院的期待

离开老浮罗多年的古添发有感而发地表示,浮罗家乡蕴藏着多姿多采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多到浮罗走走。

他指出,发展列车已开抵浮罗山背,以后,肯定将有更多的发展计划,届时相信许多老屋及农场将让路发展,他希望林家大院在一片发展声中得以保留之外,主人家也能将现有的资源加以包装,以吸引人前往留宿观光,如发展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的台湾休闲农场与民宿园区概念。

他说,林家大院还保留着1970、1980年代的乡村生活写照,可让城市小孩及新生代有机会和动植物一起过生活,启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并从中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处。

有人喜欢城市生活的热闹,有人钟情海边生活的宁静,有人爱草原生活的辽阔,若您独爱有趣的农家生活,那林家兄弟果园可是不容错过的一站!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5月的浮羅






5月的浮羅,榴連飄香,大家都在果香,花香,夕陽下,醉了....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新传媒“大脚印”踏上浮罗山背

古老师,

您好,我来自新加坡的新传媒电视台资料撰稿Sophia,几天前跟您通过电话。我们制作组觉得浮罗是个很有特色的村庄,很有拍摄的价值,所以打算于27/2和28/2过来拍摄。不知道可否麻烦您帮忙接洽有关人士, 以下是我们拟定的拍摄大纲:


27/2/2010
1。930am-1pm 山上的客家老屋: 虽然路途难行,可是住了五代人,目前还有人住的老屋,还是比较有特色!看客家木屋,了解特色,还可以请屋主讲解当年建木屋的情景以及当时的生活情形,进一步了解山上人家的生活。 如果可以品尝一几道传统客家菜就更好了!


28/2/2010
10am-1pm 豆蔻: 拍摄豆蔻园、豆蔻汁、豆蔻果酱、豆蔻产品等


大小不良,加起来100岁,还在一起摸豹虎。。。



2。2-3pm 石头屋(洪门会秘密据点): 可否安排进入拍摄,了解屋子结构和当时洪门会在那里的情形。


得知浮罗欲打造成艺术村,我们制作组也打算拍摄这方面的题材,不知道是有无可能拍摄到廖彼得先生的长画?不然的话,有没有可能安排几位(5-6位)画家前来浮罗写生? 透过不同画家的眼睛,让观众看到不同角度的浮罗之美! 如果安排的到,我们将列入节目内容之一。





另外,

各式Laksa大试吃: 暹罗laksa,娘惹laksa,马来人煮的laksa



打银师傅: 师傅示范制作, 同时展示杰出作品。我们主持人慕名而来拜访他, 不知可否请老师傅为我们制作一个“小脚印”的作品,以配合我们的节目名称“大脚印”,采遍大马各个有特色的地方!



非常感谢你的帮忙!!也很佩服你不遗余力推广浮罗的精神!
期待你的回复。

Regards,
Sophia Loo
Singapore MediaCorp Research Writer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浮罗山。客家情。艺术村。



他常年累月在全世界跑动,与大自然直接写生对话。
在作画之余,一直在寻找他心灵与生命中的香格里拉。
直到去年6月的某一天………………
这位客家画家,来到榴莲飘香的山城。
踏进了客家村,纯朴热情的客家乡民乡情,让他深深感动。
客家人渊远流长的文化,浓得化不开的榴莲香,谧静的大自然,
山明水秀,海天一色的美景,顿时让他有回到家的感觉。
找到了!找到了!
这里正是他心中长久以来寻求的净土。
他,是闻名国际的油画大师廖彼得。
这里,是让他惊艳并决定留下来,打造一个艺术村的浮罗山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