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报导:郑炳先----浮罗的史迹


转载自:中国报 7-10-2008 报导:郑炳先


(槟岛西南区5日讯)自浮罗成立客家村以来,获得台湾客家学院及语文研究所的研究生前来实地作深入的考察后,并在台湾客家新闻及电视台播放实地拍摄的情况及客家人在罗的史迹。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客家语文研究所研究生于6月至7月初前来浮罗作实际的调查客家人的祖先从中国南来落脚及后代的生活状况,并在台湾客家电视播放。

根据台湾客家语文学者廖纯瑜到浮罗考察后,在其一篇已刊登在第79期的客家学院电子报中指出,浮罗山背源自于广东嘉应州府、惠州府、大埔等,不同地区各路的客家人,可是发现他们之间的语音,却是十分接近且彼此间的沟通,几乎可谓通行无阻;不像在台湾还存在着四县、海陆互不相通,大埔与诏安之间,也彷佛是另一国度的语言。

“虽然如此,他们的客家话长期受马来语影响,在词汇用语方面,已经被外来语借用甚多。当然也受到当地强势的潮州话、福建话(闽方言)的融合甚多。所以在乍听之下,好似熟悉的四县客家话,却与它相去甚远。”

廖氏也在报导中提及浮罗山背的客家人在长期作客他乡后,但是对自己是华人、客家人的角色认同,仍怀有是非常强烈的情愫在。无时不刻,他们都深深以身为华人为荣,以客家人为傲。故不论也造成出钱、出力办校治学,并在当地学校、教堂都还以客家话为主要语言呢!同时在家中,对下一代的教育,也用客家话为主要母语。 这或许又是另一种弱势的宿命吧!也因此这股传承的力量与使命感,竟然比台湾更还坚定。
  
根据社文所有趣的统计,在槟城浮罗山背的客家人,大都的人口分布均以文丁与双溪槟城一带居多,且依山而居,所以主要的产业,则以种榴连、中药、当铺为主;尤以种植水果更成为当地居民系以为生的产业。这使她想起在研一上文化专题的课堂上,吴学明教授曾经提问为何客家人的迁徙都是以山为主,并且靠山吃山?是因较闽南人后到而被赶到山区?还是民族性习性使然?这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至于客家社会文化研究所林筱蓉的报导中也指出,当地的客家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表徵。由语言开始,不论是永定腔或是惠州腔的客语,都融合成为一种共同使用的客语,而其中又参有马来语、潮州话、英语、广东话等。饮食文化也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与台湾经验大不相同,甚至在住居以及产业分布,也与台湾经验截然不同,这是当地客家文化的独特性与主体性。这次田野让我能走出客家既有的框架,看到更多客家文化与在地互动的结果,是相当有收获且增广见闻的田野经验。


图说:


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研究生右起为林筱蓉、张翰壁博士、
汤九懿及黄靖雯与客家拳师 父李杜生作访谈。


客家先贤南来浮罗开发时,最初使用的工具。


浮罗崇德小学上课情形在台湾客家电视播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