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多元文化融合的山城
- 转载自:光华日报
光华日报陈燕妮(本文作者)说,她也好久没踏脚车了。 |
浮罗山背,可爱的稻田和少年 |
随着交通和互联网的发达,这一个群山环绕的地方不再是人们早期眼中偏远的甘榜,近年来,它已崛起成为许许多多城市人到郊外踏青、画家前往写生作画、摄影发烧友拍摄的焦点,同时也是台湾学者前来进行客家文化研究的地方。\=
对于浮罗要如何在发展和绿意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当浮罗山背客家村联络委员会于2008年6月初成立以来,福利股股长古添发在工作之余,研究当地的历史古迹与现代人文发展的衔接,并结合大家的努力,通过创设“惊艳浮罗山背”部落格鼓励大家共同守护浮罗山背这座美丽的山城。\=
另一方面,为了让浮罗老建筑、活古迹、美食等资产得以完整保留,非营利机构槟城艺术及古迹教育学会(arts-ED)也于2005年杪开始带着当地学生展开无数次的浮罗山背全面探索,成功于2008年12月推出了浮罗首个古迹导览图《我的浮罗山背》,让大家领着地图,行走于浮罗。\=
今年2月份,在槟城教育咨询委员会及槟城旅游行动委员会赞助下,槟城艺术及古迹教育学会也推出了《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其内容包括早期浮罗山背历史及由来、移民故事、历史性的宗教场所、早期教育体系及学校、历史建筑和二战期间的浮罗,被喻为一份浮罗山背
-----------------------------------
离开槟城16年,足迹遍马新。2004年回到家乡的古添发表示,走了一大圈后,才发觉月是故乡的圆,人是故乡的亲,泥土是故乡的芬芳。而最好吃的,则是故乡童年古早的味道。\=
“惊艳浮罗山背”部落格,里头转载了关于本地报章报道及台湾学者对于浮罗山背的研究课题。通过该部落格,成功吸引了本地、新加坡及台湾电视台前来拍摄,这些影像如今都成为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非凡。\=
谈起创建部落格一事必须追溯到2008年,当槟城客属公会在浮罗山背设立客家村联络委员会。
台湾学者在槟州客属公会署理会长拿督谢诗坚博士的穿针引线下到浮罗山背客家村做研究,古添发负责接触及招待他们,更与他们一起做田野调查,从而让他有机会重新认识及发现浮罗山背的文化、历史及前辈打拼的经历。\=
经过短短2年时间的探索,他惊然发现浮罗山背的乡土文化如此丰富,同时间也目睹了近年来当地的屋业蓬勃发展,导致老屋及椰林渐渐地消失。\=
“虽然,如今浮罗山背的绿肺占了70至80巴仙,但若没有加以保护,也将面临消失的一天。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但愿在发展洪流下,可以好好地去规划发展及大自然生态保育的共存问题。”极为关注生态保育的古添发如是表示。\=
对于浮罗山背的未来,古添发期望它有朝一天成为国际上耀眼的艺术地,并期待国际艺术节在当地举行。同时,他也期待浮罗山背可成功打造类似台湾的休闲农场,推广生态旅游。而目前最迫切须要的是一个较有规模的公园。\=
他说,无论携带台湾学者到浮罗参观进行研究或是带画家写生作画,除了有助于推广当地,最终的受惠者是自己本身,因为年纪有点大了,想做点让自己自由自主、自在、自得其乐的东西,并从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是所谓人生最大的“财富”。\=
---------------------------------------------------------
古添发指出,来到浮罗,即使是市镇,也是一片“乡土情”。游浮罗甘榜,没有比骑脚车更适合了,这里有马来甘榜、马来高脚屋、山丘、红树林、渔村、美食、古迹、稻田、自然景色 等,同时也可在双溪武隆观赏夕阳,若父母亲能携带孩子骑着脚踏车在浮罗走透透,穿梭乡间小路,将可让孩子上了宝贵的一课,并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
浮罗的美景也吸引许多摄影发烧友及国内外知名画家如张汉发、廖彼得与陈首权到这里进行拍摄工作及写生作画。下个月,也将吸引逾2、30名来自台湾的画家前来。出生于霹雳州怡保,长时间在吉隆坡生活和到世界各地做艺术交流办画展的知名油画家廖彼德去年在机缘巧合下,在浮罗购下一块逾2英亩的山林地,要将外国的艺术营概念搬到槟城,邀请国内外画家聚集在一起,谈论艺术,一起创作。\=
古添发指出,当他于6年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浮罗时,有一名朋友对他说,太过于休闲的生活,将让我们失去斗志,但凭着他这些年来的领悟,他认为,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只要心灵富足就可。\=
--------------------------------------
槟城艺术及古迹社区教育学会协调员曾玉萍表示,相比与乔治市,有关浮罗山背的文献实在太少了,实际上,经过不断的探索,终发觉当地是块“宝”,而大多数是在于大自然的美。\=
她指出,浮罗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即使是农业发展,也可以与时并进,这项全面探索浮罗工作可谓是一项庞大工程,“一做就停不了”。\=
“推出导览图及社区报,主要是想以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报道浮罗,并非局限在某个课题上。我们希望通过导览图及社区报的面世来告诉大家浮罗的资讯,让更多人来看浮罗。”\=
“很多人对浮罗的印象仅限于吃榴梿及豆蔻,他们对当地的认识是很表面的,所以应该撇开这个狭隘的观点。实际上,我们的探索工作,还没延伸到整个浮罗,还有许多乡村,我们还未踏足。”\=
“说实在的,我们在研究过程,很难找到浮罗旧照片,若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欢迎他们联络
槟城艺术及古迹社区教育学会,电话:2633471”。玉萍如是指出。\=
2010年8月13日星期五
2010年7月9日星期五
女大学生辟开心农场
转载自:光华日报
辞高职实现理想 女大学生辟开心农场
二零一零年七月九日
报导、摄影:陈燕妮、王丽玲
人们都爱在虚拟的土地种植蔬果及饲养宠物,这可从大家对社交网站的面子书里的“开心农场”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而今日主角——2名女大学生因向往农村生活,毅然放弃高职,实实在在地到浮罗班台亚齐当起全职有机农民,种植蔬果及饲养鸡鸭,更计划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台湾式休闲农场。这2名来自吉隆坡和吉打州亚罗士打的“半城市女生”原本对务农知识是“零”,只好靠上网看书、参观有机园或与当地农人的经验分享等来学习如何管理蔬果园。
人们都爱在虚拟的土地种植蔬果及饲养宠物,这可从大家对社交网站的面子书里的“开心农场”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而今日主角——2名女大学生因向往农村生活,毅然放弃高职,实实在在地到浮罗班台亚齐当起全职有机农民,种植蔬果及饲养鸡鸭,更计划将这片土地打造成台湾式休闲农场。
苏淑桦(28岁)毕业于理科大学新闻系,当了3年的营业销售员,后想转换亲近大自然的生活方式。她便毅然辞职,全职开启其务农计划。
雷梅诗(26岁)毕业于理科大学特殊教育系,毕业后规划自己未来的去向或当老师或当农夫。她当了3个月的临教,认为形式化的教书工作,实在不适合自己。
她俩在1年前一步一脚印,撑起整片逾40英亩的“草根有机蔬果园”,主要农作物为榴梿、香蕉、豆蔻、还有木瓜、龙眼、人心果、红毛丹、尖不叻、菠萝蜜、洋人榴梿、百香果和蔬菜。
这2名来自吉隆坡和吉打州亚罗士打的“半城市女生”原本对务农知识是“零”,只好靠上网看书、参观有机园或与当地农人的经验分享等来学习如何管理蔬果园。
推动休闲旅游
近年来,当越来越多大马人爱上台湾休闲农场,让有意转型的本地农民如苏淑桦和雷梅诗见到了一道曙光。我国四季如夏的天气,浮罗山背山明水秀、地灵人杰,配合生长得好且品质佳的热带水果,这样的地理条件是打造休闲农场的有利因素。
雷梅诗表示,浮罗山背被喻为槟岛最后一块绿肺,她俩打算将蔬果园转型成休闲农场,但最重要是资金问题。因此要深思熟虑,一点都不容易。
“首要工作是先从住开始,我们计划将园中的老屋改修成民俗屋,在园中主办活动、提供吃、住设备,尤其是目前到来的参观者都很喜欢这里的环境,这就是有机蔬果园的主要卖点,因此我们希望一步步推动休闲旅游,将蔬果园重新包装,推介给各界人士。”
实际上,台湾用了20、30年努力才见成绩,这种结合农业、自然风光和农村体验的休闲农场,让到访的海内外游客重温昔日农村风光,沐浴在大自然的同时,也亲身体验浓浓的人情味。
在榴梿季节,2名年轻女生举办了榴梿自助餐,但因为气候的影响,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少一半。淑桦指出,人们在品尝榴梿后,若有兴趣,可在果园走走,欣赏果园风光。尤其是早上时分,在果园可听到昆虫叫声,傍晚可见燕子飞来。
纵观这些有利条件,再凭2人的那份坚持和理想,若用心去策划和包装,她们必能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休闲农场。
然而,正当发展列车已从东北区延伸到浮罗的时刻,她们担心当地的许多农地有朝一日也将让路发展,居民在住家周围栽种、养家禽的农村生活将被生活步伐紧凑的城市生活所取代。这对于热爱乡村生活及欲推广休闲旅游的苏淑桦和雷梅诗而言,都是不希望见到的发展结果。
全职有机农夫
苏淑桦、雷梅诗与另一名友人于2008年相识于校园活动,3位小妮子因兴趣相投而走在一起,彼此萌生务农想法。正巧,朋友有一片土地,她们便抱着玩玩的心态来尝试耕种。这耕种小经历,让她们下定决心当全职有机农夫,于是开始寻找更大片的种植地。
在寻找更大片及适合的种植地时,3位小妮子碰到不少钉子,如地租昂贵、环境太复杂等。接着,友人又因家庭压力,决定退出她们的务农计划。于是,3位小妮子就剩下如今的两人。
后来,经过朋友的介绍,淑桦与梅诗认识到这块地的园主。值得一提的是,园主本身是大自然及有机食品的维护者,园地10年以来都没使用化学物品,这也刚巧符合了梅诗与淑桦当初欲种植有机农作物的初衷。因此,她俩便与园主协议,帮忙照顾园地,收成则对半平分。
当问及是否有面对家庭压力时,梅诗与淑桦异口同声表示,当初家人持有异议,却阻挡不了两人的决心,而如今家人仍担心她们的收入不稳定。
当初,园主并没有种植蔬菜。梅诗与淑桦眼见园主有一片约5、6英亩的荒芜地,于是,她们便找人来开辟了2英亩地来种植蔬菜,如今菜园有种植空心菜、丝瓜、百香果、羊角豆、九层塔及辣椒。因菜园才开辟5个月,所以暂无大收获,她们才发觉那儿的土壤不太适合种植蔬菜,不过3个月前种植的丝瓜,已成功收成。现今,她俩也在研究如何改良土壤,以便菜园有更多的收获。
菜园前还有池塘,饲养15只鸭子及1只鹅。淑桦表示,它们可帮忙吃些野草及害虫,粪便可当肥料,生蛋还可拿到市场卖,实在一举三得。
“菜园可见蜻蜓飞舞,证明这里是无污染,是干净的指标。”淑桦自豪说道。
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
林宗顶、谭秀娟 上山约会果王 体验农家乐
二零一零年五月三十一日 上午十时五十五分
报导、摄影:陈燕妮(转载自:光华日报)
当休闲农场成为台湾的旅游卖点之一,人说好风光的浮罗山背乌桥顶林家果园与农场虽无法与台湾休闲农场并驾齐驱,但绝对是本地城市人所向往的“上山约会果王果后”的好去处,在林家班多年的经营下,成功将生产和农家生活融合在一起,提供游客乡野生活体验与亲子旅游。
该片果园与农场是林家大兄长林宗顶领着3名弟弟一起合力打拼的成果,果园中的每一颗农作物都包含园主一家人的辛勤汗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果园与农场规模愈来愈大,每年的榴梿季节,许许多多的游客慕名而到。
单是林家大院周围就有20余英亩,放眼望去,除了蛋鸡,他们连孔雀、兔子、火鸡、鸟儿、鱼等都养。果树也很多,计有榴梿、红毛丹、尖不叻、山竹、碌古冷塞果、龙珠果、龙眼、豆蔻、丁香等,能种的几乎都种了,果然善用每一寸土地。
吸引自助旅游客
热情好客的林宗顶夫人谭秀娟向《非常人物》指出,自从林家大院被列入《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及经过媒体的报导后,吸引了许多自助旅游的洋人游客前往参观。虽说浮罗山背是槟岛的绿肺,但这种集合果园与农场于一体的农家生活在浮罗山背却属难得一见。一般上当地园主拥有果园让游客游览但却没大农场,而林家的特别之处在于榴梿季节,游客到来品尝榴梿之余,也能顺道参观农场,对于城市小孩而言,上了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毕竟许多城市小孩只从书本上认识小动物,从未有机会亲眼目睹。
询及是否有意向台湾人学习将果园及农场打造成休闲农场引客来,秀娟回应说,是有这个念头,而且,游客们在参观后,也提出此建议,但要落实这个计划毕竟须要花费很多精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加上丈夫也有一把年纪了(即将60岁),林家农场及果园最终是否能发展为休闲农场,要看下一代的造化了。
“今年3月,我们到台湾旅游,并到当地的休闲农场一游,从中发现要经营一个休闲农场,确实费尽心思,它包含了经营管理、业者的远见与未来。”她如是指出。
日处理6千鸡蛋
屋旁的鸡寮,每天都有人定时拾取鸡蛋,然后使用分蛋机把各等级鸡蛋分配和收拾好。每一天,他们需要处理介于5千至6千粒鸡蛋,是浮罗鸡蛋市场的主要供应商。穿过鸡寮,就来到鸭场,发现一些鸭子悠闲地蹲在池塘旁,一些在扑水,这在许多人眼中看起来不起眼的鸭场景色竟然成为本地著名油画家廖彼得近期的作画题材。
屋旁的另一端,可见到蛇在人心果树上盘绕 ,据了解,住在树上的蛇是不速之客,一住已住上好几年。由于蛇不断繁殖,至今约有逾20只。
由于生活在大家庭中,每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岗位,比如负责煮食的每天要煮大锅饭,料理30人的膳食,大家分工合作,将果园、农场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家生活,想必这年代真不容易找到了。 除了农家生活,林家大院也是吸引人们目光的卖点之一,据主人家告知,林家大院完全没用上一根铁钉,靠的是当年建屋师傅精湛手艺。目前该大屋已住了5代林家人。
原是城市人的秀娟在30多年前嫁给宗顶,询及目前的农家生活,她不假思索地说,早已适应。在她的眼中,数十年前的浮罗比起现在发展落后,那时也还未建设顿沙顿路(浮罗新路),居民的生活较清苦。
橡胶园打造果园
林家大院住了4户家庭,大哥林宗顶,3名弟弟是宗信、宗远及宗言。宗顶在15岁那年踏出校园后,就协助父亲打理园丘,由于当时的橡胶价格不高,一斤只有6毛钱,有远见的他就将家中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直到他20岁父母过世后,只剩下他和3名弟弟,一共4人一起为生活而奋斗。
父亲去世时为他们4兄弟留下13英亩的土地,因当时农作物的收入有限,加上自己缺乏成本做生意及受到教育水准的限制,林宗顶最终决定养起猪与鸡,朝向果园及农场发展。后来,探听到隔壁园丘要出售,于是,毫不犹豫将园地买下,经过林家多年的努力,果园及农场规模越来越大。一直到今日,即将踏入60岁的宗顶在果园里走过了黄金45年,并在农场度过30年的岁月。
虽然已将父亲时代的橡胶园打造成果园,不过,园丘内至今仍有栽种橡胶,工人早上割树胶,下午时分料理园丘工作。现在正值榴梿成熟季节,粒粒榴梿挂满枝头,林家每天要到果园拾榴梿好几回,最早一趟是在清晨6时,成熟掉落的榴梿一部分批发给中间人,另一部分自己卖。
林家当初栽种的榴梿主要是甘榜榴梿,收成不尽理想,直至20年后,宗顶才学会驳枝种植法,开始进行名种榴梿驳枝,现在园中约90巴仙的榴梿都是品质好的名种榴梿。由于气候的影响,今年早花榴梿收成较往年少,榴梿季节料将维持至7月。水果季节的来临,也是大家大块朵颐的时候,主人家的生活相对的忙碌。
到林家品尝榴梿,除了以粒计算,也可选择依据人头计算,每人25令吉,届时可吃到从果园直接运到的新鲜榴梿及各种本地水果。吃完各种本地水果后,也可购买榴梿糕带回家。
谭秀娟说,他们以人工制作的榴梿糕绝对不含防腐剂,可以存放一个月,它是使用100%纯榴梿肉,再加一些糖,以人手不断搅拌6个小时新鲜出炉,榴梿糕的售价与往年相差无几。
对林家大院的期待
离开老浮罗多年的古添发有感而发地表示,浮罗家乡蕴藏着多姿多采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多到浮罗走走。
他指出,发展列车已开抵浮罗山背,以后,肯定将有更多的发展计划,届时相信许多老屋及农场将让路发展,他希望林家大院在一片发展声中得以保留之外,主人家也能将现有的资源加以包装,以吸引人前往留宿观光,如发展为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的台湾休闲农场与民宿园区概念。
他说,林家大院还保留着1970、1980年代的乡村生活写照,可让城市小孩及新生代有机会和动植物一起过生活,启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并从中学习如何与自然共处。
有人喜欢城市生活的热闹,有人钟情海边生活的宁静,有人爱草原生活的辽阔,若您独爱有趣的农家生活,那林家兄弟果园可是不容错过的一站!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新传媒“大脚印”踏上浮罗山背
古老师,
您好,我来自新加坡的新传媒电视台资料撰稿Sophia,几天前跟您通过电话。我们制作组觉得浮罗是个很有特色的村庄,很有拍摄的价值,所以打算于27/2和28/2过来拍摄。不知道可否麻烦您帮忙接洽有关人士, 以下是我们拟定的拍摄大纲:
27/2/2010
1。930am-1pm 山上的客家老屋: 虽然路途难行,可是住了五代人,目前还有人住的老屋,还是比较有特色!看客家木屋,了解特色,还可以请屋主讲解当年建木屋的情景以及当时的生活情形,进一步了解山上人家的生活。 如果可以品尝一几道传统客家菜就更好了!
28/2/2010
10am-1pm 豆蔻: 拍摄豆蔻园、豆蔻汁、豆蔻果酱、豆蔻产品等
大小不良,加起来100岁,还在一起摸豹虎。。。
2。2-3pm 石头屋(洪门会秘密据点): 可否安排进入拍摄,了解屋子结构和当时洪门会在那里的情形。
得知浮罗欲打造成艺术村,我们制作组也打算拍摄这方面的题材,不知道是有无可能拍摄到廖彼得先生的长画?不然的话,有没有可能安排几位(5-6位)画家前来浮罗写生? 透过不同画家的眼睛,让观众看到不同角度的浮罗之美! 如果安排的到,我们将列入节目内容之一。
另外,
各式Laksa大试吃: 暹罗laksa,娘惹laksa,马来人煮的laksa
打银师傅: 师傅示范制作, 同时展示杰出作品。我们主持人慕名而来拜访他, 不知可否请老师傅为我们制作一个“小脚印”的作品,以配合我们的节目名称“大脚印”,采遍大马各个有特色的地方!
非常感谢你的帮忙!!也很佩服你不遗余力推广浮罗的精神!
期待你的回复。
Regards,
Sophia Loo
Singapore MediaCorp Research Writer
您好,我来自新加坡的新传媒电视台资料撰稿Sophia,几天前跟您通过电话。我们制作组觉得浮罗是个很有特色的村庄,很有拍摄的价值,所以打算于27/2和28/2过来拍摄。不知道可否麻烦您帮忙接洽有关人士, 以下是我们拟定的拍摄大纲:
27/2/2010
1。930am-1pm 山上的客家老屋: 虽然路途难行,可是住了五代人,目前还有人住的老屋,还是比较有特色!看客家木屋,了解特色,还可以请屋主讲解当年建木屋的情景以及当时的生活情形,进一步了解山上人家的生活。 如果可以品尝一几道传统客家菜就更好了!
28/2/2010
10am-1pm 豆蔻: 拍摄豆蔻园、豆蔻汁、豆蔻果酱、豆蔻产品等
大小不良,加起来100岁,还在一起摸豹虎。。。
2。2-3pm 石头屋(洪门会秘密据点): 可否安排进入拍摄,了解屋子结构和当时洪门会在那里的情形。
得知浮罗欲打造成艺术村,我们制作组也打算拍摄这方面的题材,不知道是有无可能拍摄到廖彼得先生的长画?不然的话,有没有可能安排几位(5-6位)画家前来浮罗写生? 透过不同画家的眼睛,让观众看到不同角度的浮罗之美! 如果安排的到,我们将列入节目内容之一。
另外,
各式Laksa大试吃: 暹罗laksa,娘惹laksa,马来人煮的laksa
打银师傅: 师傅示范制作, 同时展示杰出作品。我们主持人慕名而来拜访他, 不知可否请老师傅为我们制作一个“小脚印”的作品,以配合我们的节目名称“大脚印”,采遍大马各个有特色的地方!
非常感谢你的帮忙!!也很佩服你不遗余力推广浮罗的精神!
期待你的回复。
Regards,
Sophia Loo
Singapore MediaCorp Research Writer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浮罗山。客家情。艺术村。
2010年1月29日星期五
檳城廟會‧廖彼得:浮罗山。客家情。油畫展出
在大自然中寫生,同時感受大自然的氣氛,是人生一大享受。
转载自: 光明日报
(檳城)過去4年都帶給參觀者意外收穫的檳城廟會,今年依然驚喜連連。
國際大師級油畫畫家廖彼得大方惠借市價50萬令吉的寫生油畫――《浮羅山、客家情》,在廟會廣場展出,甚至締造大馬最大幅戶外寫生油畫展。
《浮羅山、客家情》分3部份作畫,全長27英尺,高5英尺的油畫,呈現浮羅客家村的美麗景色。檳州客屬公會屬下青年團及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同仁和也是客家人的廖彼得情商,成功把這幅最近才在浮羅山上完成創作的巨型油畫帶到檳城廟會,呈獻給赴廟會的群眾。
廖彼得早前在山上創作最後一部份時約見記者。當天只見他穿著1條短褲,赤著上身,單手拿著油刀調色作畫,累了就停下來與記者聊天,或欣賞大自然的風景,感覺大師似乎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他覺得,在浮羅山背上畫畫的感覺很好,可以感受清新空氣、蟲叫聲、欣賞蝴蝶紛飛、鳥瞰綠色的大地及稻田等等,讓他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他非常喜歡在檳城作畫,但他認為喬治市作畫與浮羅山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喬治市可看到許多古蹟城市、3大民族的文化背景、還有豐富的美食,整個城市充滿著人類歷史的痕跡,景物熱鬧,內容豐富。”
“但浮羅山背卻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裡給人很休閑的感覺,可讓人鬆懈,然後慢慢感受大自然的氣氛。這種感覺給我很強大的作畫力量。”
《浮羅山、客家情》油畫展是由檳州客屬公會屬下青年團及浮羅山背客家村聯委會呈獻;主辦當局特別提醒前來欣賞者:這幅油畫需近1年的時間才能干涸,若一不小心碰到該油畫,可能就會損壞整幅畫的美感。
廖彼得提供賞畫小貼士:依此畫的長度,公眾應該站在距離油畫30尺左右的範圍賞畫,才能盡收畫境之美。
光明日報 · 2010.01.29
2010年1月25日星期一
浮罗!浮罗!美丽的浮罗!
今天实在是太特别的一天了!
阳光画家张汉发大哥,早上上来浮罗写生,画了一副大画。
英俊的 维宁 也SMS 通知:浮罗山背的报导,已在二月份:吃风 Let“s Travel 第64期刊出。
这里是他的部落格,我是个幸福的人,遇见了他这个幸福摄影家,
大家都幸福了。
http://belakangpasar.blogspot.com/
温柔美丽的Joyce 也Email 来说:
Balik Pulau post is up on :www.yougofun.com
亲爱的朋友们,
我真的该说: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随缘了!
这里有阿Joyce制作的影片,来自:WWW。YOUGOFUN。COM
感谢Joyce和他的伙伴们,当然还有陪同他们上来的Kim Luan, Chin Teck, , Hsiao Hsia & Kim Eie.
">
">
阳光画家张汉发大哥,早上上来浮罗写生,画了一副大画。
英俊的 维宁 也SMS 通知:浮罗山背的报导,已在二月份:吃风 Let“s Travel 第64期刊出。
这里是他的部落格,我是个幸福的人,遇见了他这个幸福摄影家,
大家都幸福了。
http://belakangpasar.blogspot.com/
温柔美丽的Joyce 也Email 来说:
Balik Pulau post is up on :www.yougofun.com
亲爱的朋友们,
我真的该说:祝福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随缘了!
这里有阿Joyce制作的影片,来自:WWW。YOUGOFUN。COM
感谢Joyce和他的伙伴们,当然还有陪同他们上来的Kim Luan, Chin Teck, , Hsiao Hsia & Kim Eie.
">
">
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弄间素人艺术小馆来玩玩
我与几个老朋友,计划在浮罗山背山上,弄间素人艺术小馆来玩玩。
我们可以画画,雕刻,种花种菜,泡泡茶,喝咖啡,唱唱老歌。
我们都不是专业艺术人,但是年纪有点大了,想做点让自己自由自主自在自得其乐的东西。
你们要一起来吗?
所謂的「素人畫家」指的是自學的藝術創作者,即指沒有經過學院美學訓練的畫法,依自己的生活環境或工作經驗積壘,畫作富有個人特質風貌。
源自日语素人(しろうと)、念shiroto ,指非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业余艺术家,跟英文Amateur的意思是一样。
素人=外行,在日语里一般有以下解释:1.门外汉2.爱好者3.良家妇女。
在中国,它的意义更接近于菜鸟,尤其非专业的业余爱好者。该词的普及程度尚属菜鸟级别。
在网络上的应用,也仅限于部分群体中,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自诩素人之人的便是朱自清。
在近代藝術活動中,素人畫家的地位、價值己逐漸受到肯定與重視,這是件可喜的事。
素人畫家們憑著自己的原創意,畫出心中所見所想,無論是對故鄉風土民情的感懷,傳統民俗的再現,或是對現代浮華世界的評論與觀察……,所呈現的均是最真實的記錄,也是留給後代子孫的珍貴寶藏。
這些素人藝術家的表現充分印證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
浮罗山背素人艺术营的作品: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