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6日星期四

多元文化融合的山城

  • 转载自:光华日报
光华日报陈燕妮(本文作者)说,她也好久没踏脚车了。


浮罗山背,可爱的稻田和少年

槟城浮罗山背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山城,其中弥足珍贵的是蕴藏丰富的动植物自然资源与景观,多元的饮食文化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到该处一游,将让您回归到大自然的纯朴和乡林田间的稻田情调。\=



随着交通和互联网的发达,这一个群山环绕的地方不再是人们早期眼中偏远的甘榜,近年来,它已崛起成为许许多多城市人到郊外踏青、画家前往写生作画、摄影发烧友拍摄的焦点,同时也是台湾学者前来进行客家文化研究的地方。\=



对于浮罗要如何在发展和绿意中取得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当浮罗山背客家村联络委员会于2008年6月初成立以来,福利股股长古添发在工作之余,研究当地的历史古迹与现代人文发展的衔接,并结合大家的努力,通过创设“惊艳浮罗山背”部落格鼓励大家共同守护浮罗山背这座美丽的山城。\=



另一方面,为了让浮罗老建筑、活古迹、美食等资产得以完整保留,非营利机构槟城艺术及古迹教育学会(arts-ED)也于2005年杪开始带着当地学生展开无数次的浮罗山背全面探索,成功于2008年12月推出了浮罗首个古迹导览图《我的浮罗山背》,让大家领着地图,行走于浮罗。\=



今年2月份,在槟城教育咨询委员会及槟城旅游行动委员会赞助下,槟城艺术及古迹教育学会也推出了《我的浮罗山背》社区报,其内容包括早期浮罗山背历史及由来、移民故事、历史性的宗教场所、早期教育体系及学校、历史建筑和二战期间的浮罗,被喻为一份浮罗山背



-----------------------------------



离开槟城16年,足迹遍马新。2004年回到家乡的古添发表示,走了一大圈后,才发觉月是故乡的圆,人是故乡的亲,泥土是故乡的芬芳。而最好吃的,则是故乡童年古早的味道。\=



“惊艳浮罗山背”部落格,里头转载了关于本地报章报道及台湾学者对于浮罗山背的研究课题。通过该部落格,成功吸引了本地、新加坡及台湾电视台前来拍摄,这些影像如今都成为非常珍贵的文献,价值非凡。\=



谈起创建部落格一事必须追溯到2008年,当槟城客属公会在浮罗山背设立客家村联络委员会。

台湾学者在槟州客属公会署理会长拿督谢诗坚博士的穿针引线下到浮罗山背客家村做研究,古添发负责接触及招待他们,更与他们一起做田野调查,从而让他有机会重新认识及发现浮罗山背的文化、历史及前辈打拼的经历。\=



经过短短2年时间的探索,他惊然发现浮罗山背的乡土文化如此丰富,同时间也目睹了近年来当地的屋业蓬勃发展,导致老屋及椰林渐渐地消失。\=



“虽然,如今浮罗山背的绿肺占了70至80巴仙,但若没有加以保护,也将面临消失的一天。我们无法阻止时代的发展,但愿在发展洪流下,可以好好地去规划发展及大自然生态保育的共存问题。”极为关注生态保育的古添发如是表示。\=



对于浮罗山背的未来,古添发期望它有朝一天成为国际上耀眼的艺术地,并期待国际艺术节在当地举行。同时,他也期待浮罗山背可成功打造类似台湾的休闲农场,推广生态旅游。而目前最迫切须要的是一个较有规模的公园。\=



他说,无论携带台湾学者到浮罗参观进行研究或是带画家写生作画,除了有助于推广当地,最终的受惠者是自己本身,因为年纪有点大了,想做点让自己自由自主、自在、自得其乐的东西,并从中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是所谓人生最大的“财富”。\=



---------------------------------------------------------



古添发指出,来到浮罗,即使是市镇,也是一片“乡土情”。游浮罗甘榜,没有比骑脚车更适合了,这里有马来甘榜、马来高脚屋、山丘、红树林、渔村、美食、古迹、稻田、自然景色 等,同时也可在双溪武隆观赏夕阳,若父母亲能携带孩子骑着脚踏车在浮罗走透透,穿梭乡间小路,将可让孩子上了宝贵的一课,并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



浮罗的美景也吸引许多摄影发烧友及国内外知名画家如张汉发、廖彼得与陈首权到这里进行拍摄工作及写生作画。下个月,也将吸引逾2、30名来自台湾的画家前来。出生于霹雳州怡保,长时间在吉隆坡生活和到世界各地做艺术交流办画展的知名油画家廖彼德去年在机缘巧合下,在浮罗购下一块逾2英亩的山林地,要将外国的艺术营概念搬到槟城,邀请国内外画家聚集在一起,谈论艺术,一起创作。\=



古添发指出,当他于6年前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浮罗时,有一名朋友对他说,太过于休闲的生活,将让我们失去斗志,但凭着他这些年来的领悟,他认为,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只要心灵富足就可。\=



--------------------------------------



槟城艺术及古迹社区教育学会协调员曾玉萍表示,相比与乔治市,有关浮罗山背的文献实在太少了,实际上,经过不断的探索,终发觉当地是块“宝”,而大多数是在于大自然的美。\=



她指出,浮罗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即使是农业发展,也可以与时并进,这项全面探索浮罗工作可谓是一项庞大工程,“一做就停不了”。\=



“推出导览图及社区报,主要是想以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报道浮罗,并非局限在某个课题上。我们希望通过导览图及社区报的面世来告诉大家浮罗的资讯,让更多人来看浮罗。”\=



“很多人对浮罗的印象仅限于吃榴梿及豆蔻,他们对当地的认识是很表面的,所以应该撇开这个狭隘的观点。实际上,我们的探索工作,还没延伸到整个浮罗,还有许多乡村,我们还未踏足。”\=



“说实在的,我们在研究过程,很难找到浮罗旧照片,若有人愿意与我们分享,欢迎他们联络

槟城艺术及古迹社区教育学会,电话:2633471”。玉萍如是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