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4日星期日

浮羅.連蕉園.大伯公還福盛況

2009 年1月4 日,



浮羅雙溪檳榔山上 ,

連蕉園,大伯公,客家菜......

http://


http://


可上網:

http://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penanghakkavillage&search_type=&aq=f

觀看,道道地地的客家菜影片.

攀登浮罗山背连蕉园

见证客家人开发山地事迹

文:曾高远 摄影:古添发

第一次踏足浮罗山背连蕉园,就深深喜欢上它。站在景致怡人的高山,远眺优美景致,心旷神怡。还有那温柔的山风迎面吹来,是那麽舒服,瞬息间陶醉在连蕉园的魅力下,融入了山景怀抱。

征服连蕉园另外一个大发现,就是有机会享用烹饪手法一流,美味甲全槟的各色客家名菜。客家人办宴会的传统古老煮饭方式-干材烈火烧大锅饭的过程,也是难得一见的。。。
其实很久以前已经知道浮罗山顶有个地方叫做连蕉园的,不过一直以来都不曾想过要爬上去看看,认识它的真面貌。自从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于去年6月1日成立之后,开始对浮罗山背的形形色色事物感到兴趣。

不久前,一位在浮罗山背住了数十年的老友,不约而同在一间咖啡店碰面,于是一起喝茶聊聊。当时我想起浮罗山背客家人多在靠山地带发展,于是就问这位老友: 浮罗山顶有没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以表扬客家人开辟山地成良田的功绩。他说,当然有啦,就是连蕉园。
这回我雄心勃勃,肯定要征服连蕉园。那天,连蕉园有个庆典,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数位成员受邀参与其盛。身为委会主任,我负责带队登山。当天一同登山者尚有联委会福利股股长古添发、文教股股长张伟嵘、联谊股副股长李杜深、查账古云香、客属公会执行秘书魏秀娟及美湖赖德运夫妇等。

双溪槟榔地方领袖李杜深用一辆强力驱动车把我们载上山顶,省了徒步登山之苦。登山地点位于双溪槟榔通往直落巴巷公路的大湾桥附近。驱车上山约半个小时。徒步而上当然更花时间了。这条通往连蕉园山路,不好走。一半是灰路,後半段是泥路,崎岖不平,路面又窄小。所经之处,险象环生,幸亏车主李生熟悉山路,驾车技术一流,一路上平安无事。

我爱好刺激,喜欢冒险。舒服车厢不坐,选择站立无盖后箱,从山头站到山顶,山风习习,爽快极了。车辆徐徐而上,隆隆引擎声,划破沉静的空间。还有那断断续续往下垂吊的枯枝树叶,车辆直冲而过,发出霹靂巴拉声,必须机警避开,否则将被扫落山坑,粉身碎骨。不甘寂寞的秀娟及云香,也挤在后箱,相争拍照,看到我站得高高的,不断叮咛我要小心。

连蕉园风景优美,有平原,有高山。代表当地农民辛劳成果的薄荷菜园,令人百看不厌,连蕉园有很多薄荷菜园,展现一望无际青绿色奇景,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许许多多名种榴莲树,遍布山头山腰,很茂盛。可惜并非榴莲季节,否则更饱眼福,甚至口福呢!
香蕉也是连蕉园名产,此地香蕉园也处处可见。提起连蕉园种植香蕉农作物,我想起了一件事。根据所知,这个地方原来的名称是“烂蕉园”而非连蕉园。

据说很久以前,该地盛产名种香蕉,不少居民栽种香蕉为活。有一回,突然发生天灾,农民们所种的香蕉树,无故烂叶又烂蕉。不论老叶或幼叶,老蕉或幼蕉,照烂不误。最后全部枯死,农民们损失严重,苦不堪言。

幸亏经过一段时期便告相安无事。天灾过後,人们记忆良深,会很自然想起“烂蕉”这件事,以后便以“烂蕉园”相称。

但後来,人们总认为这个“命名”不恰当。客家人说“烂蕉园”很正常。如果用福建话称呼,不但不正常,更不雅,人们听了会哈哈大笑,说你在讲粗口呢!

所以把“烂”字去掉,冠上“连”字才恰当。连蕉园永铭人心。

连蕉园是浮罗山背客家人世代相传,开发山地典型写照。这里的客家农民,勤劳朴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头到年尾,都有丰收。

当我们抵达连蕉园正是中午十分,适逢当地福德祠大伯公庙还福庆典,参与其盛者除了本地男女,也有外来人士,情况热闹。

福德祠主席张发源指出,连蕉园福德祠庙已有悠久历史,向来香火鼎盛。他说,福德祠很灵,保佑人们安居乐业,除了本地居民,很多外人都来拜拜。他还说福德祠神诞,是连蕉园最热闹的日子,长期以来每年举行四次庆典,包括神诞、祈福及还福,每回都得到热烈的支持,风雨不改。
当时在场协助者尚有副主席张添来,理事陈忠清、王锦发,何国泉、曾亚丁等人。彼等并指出:福德祠神诞,敬神之余,又可享受各色客家美食,令人津津乐道。

到连蕉园享用客家菜,吃大锅饭,不同凡响。

连蕉园客家厨师们保留了世代相传的客家美食古老烹调法,所以这些老经验厨师们所贡献的客家美食,只有亲临连蕉园,才有机会享用。

连蕉园客家名菜,其中咸菜煮猪肉,煮法与众不同,厨师们互相合作,轮流照顾每个过程,必须在适当时间内处理水份及加料。最后香喷喷的咸菜猪肉送到桌面上来,只要闻闻香味,已悉觉到不虚此行。

其他客家美食计有在客家菜中富有名气的客家芋头扣肉,再配上大蒜鱼鳔汤、客家小炒、白斩鸡、香菇红枣猪脚、肉卷、烧鸭等菜肴丰就这样享用了一顿丰富的午宴。

大自然喂! 我們來了!


滿山都是香蕉樹,一棵连着一棵!

天下太平!
連蕉園.大伯公福德祠

浮羅山背.連蕉園.大伯公神相



大伯公福德祠 還福盛況


肉卷


水滚了,可以煮饭吃了!

Banyak Motor bike ,




蓋好好



他們在這里看什么?哈哈, " 暗保"是也!


好大的桶, 好多的菜!


嘩!這么多!


拜拜,希望大伯公多多保佑大家,平平安安!


狂风扫落叶。
http://

白米飯


客家咸菜豬肉,一流!

薄荷.小屋.田園.风景好美丽!



转载自:周新才: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29

“聽過爛椒園嗎?”如果在檳城市區這麼問,相信十個人之中有九個不知道檳島有這麼一生產水果蔬菜的腹地。

這些人可能天天在吃爛椒園種出來的蔬菜,卻不知道它的存在。

或許你在最近的榴槤季節買榴槤,聽過榴槤小販介紹爛椒園榴槤,算是曾經耳聞。可是,你吃到這麼大,或這麼老,就是從來沒有到過這個地方。

知道爛椒園而沒有去過的人,或最近30年沒有去過的人,會認為它很遙遠。可是,檳島就是這麼小,能遠到那裡去?

山路鋪洋灰吉普車可通行

《大北馬》記者乘電單車,從亞依淡水壩直上爛椒園,計算一下時間,其實只是5分鐘路程。

電單車之所以跑得快,是因為前往爛椒園的山路,已發展成為吉普車可以通行的洋灰山路。

每天傍晚時分,一輛輛載滿蔬菜的電單車,或四輪驅動車從水壩驅往鶴山腳下的亞依淡市鎮。

這些蔬菜成為亞依淡巴剎傍晚批發市場的部份貨物。

亞依淡巴剎,是爛椒園蔬菜和水果的集散市場。爛椒園是高原農地,要光顧檳城道地的高原蔬果,到亞依淡去找吧!

旱地西洋菜不帶苦味

懂得門路的人,會選擇爛椒園的旱地西洋菜。旱地種出來的西洋菜,殺蟲劑用得少,不像一些水中種植的西洋菜,略帶苦味。

到過金馬崙高原參觀西洋菜園的人,相信會被種植西洋菜水池的濃烈藥水味嚇到。

爛椒園的西洋菜種在高山的梯田裡,使用自動水花灌溉,情況不一樣。

叻沙薄荷葉芬芳青翠叻沙是檳城著名的小食,叻沙小販每天需要大量叻沙薄荷,爛椒園是檳城叻沙薄荷的主要產地。由於高原氣候涼爽,那裡出產的叻沙薄荷特別鮮嫩,葉子芬芳青翠。

平原地區也可以種植叻沙薄荷,不過比較纖維化,要經過特別的挑選,才有嫩枝嫩葉。

“祖輩取的地名應保留”
不同意易名連蕉園

亞依淡水壩的堤岸兩端都設有鐵門,不准車輛駛入。

在環繞水壩四分之三之後的另一端鐵門附近,有一條山路,進口處有一個“大伯公連蕉園”的指示牌,這裡便是爛椒園山路的進口。

陳汶興和王振發都不同意爛椒園被易名為連蕉園。他們認為,祖輩取的地名應該保留。

曾經盛產胡椒地方爛椒園的名字有一段古。據說當地曾經是盛產胡椒的地方。胡椒在萊特開闢喬治市的年代,在歐洲市場是貴比黃金的香料,連綿豪雨使當地剛採收的胡椒,因為沒有太陽曝曬而變壞了,故得此名。

另有人稱當地為爛蕉園,因為一陣大風把一大片香蕉樹吹倒,令農人蒙受慘重的損失,故得名。

陳汶興潮州人.王振發福建人
“都被客家人同化了”

《大北馬》記者在爛椒園先遇到種薑的陳汶興(56歲),他帶記者採訪他的朋友王振發(62歲)。前者是潮州人,後者是福建人,卻雙雙以客家話交談。

記者覺得奇怪,他們的回答更令記者奇怪:“我們在這裡已被客家人同化了。”

檳州客屬公會近年來一直宣傳浮羅山背客家村。浮羅山背市鎮本身已是聞名馬新的百年客家山城,而客家村在浮羅山背哪個角落?

客家村計劃的推手客家學者謝詩堅,一直不能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相信可以考慮選擇地理環境特殊的爛椒園作為客家村。

爛椒園的存在,可能比浮羅山背市鎮更久遠。一般的說法,是沒有200年也接近200年,客家先民老早便在那裡落地生根。

早年的浮羅山背關帝亞齊河口,是印尼亞齊人,和早年客家人到檳城的上岸之處。中國以客家人為主的大平天國逃兵也從這裡上岸。

地處偏僻被人忽略客家人在浮羅山背落地生根,有值得我們深研的歷史背景。爛椒園就在浮羅山背最深入的腹地之中,即使是近代,許多通緝犯也躲到爛椒園,得以避開政府的耳目。

爛椒園的偏遠,在今天交通發達的年代,已算不得甚麼。它只是被人忽略了,忽略得連手機通訊也沒有覆蓋這個群山環抱的地方。

陳汶興:青年不願來
農人漸老化

陳汶興原在爛椒園打工,1年前以2萬6000令吉的代價,承頂了當地一段約4依格芭地種薑。

他在壟尾山地長大,有豐富的種植經驗。爛椒園的地勢比壟尾高,氣候更為涼爽,在那裡種的薑必須等到華人農曆新年之後才有收成,賣不到好價錢。

壟尾種的薑,在新年前便可以上市,價格比較好。

由於檳島農地缺乏,陳汶興還是選擇在爛椒園種薑。

他說,爛椒園的農人有老化的現象,年輕人都不願意在山地承受刻苦的農活,所以有機會以比較低廉的價格承頂農地。

王振發:每週至少住3天蔬菜‧香蕉榴槤都適種

王振發守住爛椒園的祖屋。這間屋子至少有60年以上的歷史,他的家人已搬到五條路填地的組屋,為了守住一大片的西洋菜梯田,他每週至少有3天必須在山上居住。

他也種菜、香蕉和榴槤。目前山上人家普遍使用自動水花澆水,並且聘請外勞工作,減輕了老農夫的工作負擔。

韓天平:土地肥沃
薄荷2個月就可採收

河婆客家人韓天平(50歲)則表示,他主要是種植叻沙薄荷。

他的3依格農地,也是祖輩留下來的,有50年以上的歷史。

他說,種植叻沙薄荷是近十多年來的事,當地土地肥沃,薄荷種下去,不必翻種,每2個月可採取一次,是比較容易種植的高原蔬菜。

星洲日報/大北馬‧2009.07.29

1 条评论:

Unknown 说...

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联络连焦园福德祠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