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日星期日

大马名女作家朵拉回归浮罗



马华作家朵拉印象记


文/黄明安
出处:http://wxs.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43018


朵拉也是一位画家,她写小说写专栏,开画廊把画挂出去,让文学圈的朋友羡慕,也让美术界的朋友惊讶。跑步、运动、养花、养猫、喝茶,跟家人一起度过周末,做喜欢吃的食物,购买他们的衣服等;可她还有一个人的生活,她有时喜欢独自漫步,走到山前水边,观看野花遍地,落霞满天。她对于绘画的痴迷有时可能超过文学,她喜欢色彩语言超过文字语言。她曾用七年时间对马来西亚34位画家做了专访,写出一本厚厚的书,推介那些在艺术领域默默耕耘的人,评点他们的艺术和人生。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对朋友忠诚而肝胆。她有一双女儿,对待孩子象朋友一样,一家人沉浸在艺术气氛里。我相信朵拉她生活幸福。我喜欢看到朵拉那些精短、纯粹、智慧的文字,期待看到朵拉更长、更复杂的小说。以朵拉的才华和阅历,她如果集中力量,是完全可以超越自我的
 
-----------------------------------------------------------------
 
专业作家、画家: 原名林月丝
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专辑-(世界华文作家园地)


2010-11-06 16:02:43 来源:澳中网 作者:李明晏
http://achina.com.au/bencandy.php?fid=74&id=1959



朵拉简介:原名林月丝,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专业作家、画家,祖籍福建惠安。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霹雳州副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曾受邀为大马多家报纸杂志及美国纽约世界日报、台湾人间福报撰写副刊专栏。曾任大马棕榈出版社社长、《蕉风》文学双月刊执行编辑、《清流》文学双月刊执行编辑。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超过5000篇作品。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人物传记等29本集子。其中7本在台湾印行。作品译成日文、马来文等。曾获读者选票为国内十大最受欢迎作家。多篇小说作品被改为广播剧在大马及新加坡电台播出。多篇作品发表在多个国家与地区。其中有微型小说收入中国、美国、新加坡、香港的大学教材、中学教材和当地国汉语学习教材,散文被国内独立中学选为语文教辅教材。超过百篇散文与微型小说作品收入如《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品集》等国内外100多种集子。应邀参加过在新、泰、马、菲、印尼、文莱召开的1至6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应邀到台湾、汶莱、印尼等各地演讲。曾获国内外大小文学奖29个。80年代开始水墨画创作,于国内外联展超过30次,个展两次。

-----------------------------------------------------------------------


朵拉写浮罗山背 (一)

惊艳浮罗山背    朵拉

出处:光华日报




我们先惊艳巴里岛,回来后以游客眼光重新“发现”浮罗山背。

青山绿水,风光如画的巴里岛,但见大树如荫,鲜花盛开,碧绿青翠的梯田,路旁大多传统民居,车过的地方小河处处,人们步伐晃悠闲逸,真是个心灵解压的好地方。

重归浮罗山背,才发现,无需远赴巴里岛游山玩水,有空就到山背去慢行,或爬山或骑单车,或就漫游式地乱逛,附近有稻田、渔村、大海、河溪,可选择到小山上听鸟叫、溪水旁听水流、果园里吃水果、散步时细看花草树木,闻着不同鲜花的幽幽香气,让人在平日繁忙的工作里、人事的倾轧间,过度疲累的精神来个消除压力的心灵SPA。

浮罗山背是榴莲的代名词。槟城人都知道,要吃美味的果王,到山的背面寻去。名气不只在北马,果王艳名远播到大马其他州属,霹雳、吉隆坡、马六甲、柔佛、新加坡都曾经有朋友向我赞赏,甚至其他喜欢榴莲的外国游客,一到水果季节,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浮罗山背。

山背小镇另一样令人食指大动的食物是拉沙。酸辣拉沙以鱼肉多、鲜味香,还添加了当地自制的虾膏,煮出只有浮罗山背才具有的特色拉沙味道。

到处旅游,对食物极之挑剔的鱼简,只吃浮罗山背的拉沙。

豆蔻是浮罗山背的特产之一。它的药用价值很广,中国朋友则最爱豆蔻膏。并非食物,乃外敷药用品。几乎所有中国友人一抵达槟城,就提出同样问题:那儿可以买到豆蔻膏?零食店售卖的腌渍豆蔻广为妇女所爱,且备受小孩欢迎。一个对食物挑剔的吉隆坡朋友,大力推荐新鲜炖煮豆蔻水加冰糖,认为有消风、止咳等药效。

有一种类似馒头的“蕃薯陇”,这特殊名称指的也许是像稻田的阡陌(陇)吧?事实上它的本质很像槟城福建人拜神时爱用的“面龟”,展示的面相却不是平时酬神用的红色或九月素食的黄色,浮罗市民喜欢吃这以面粉加蕃薯制作,长卷形,中间剖开,洒黑糖,蒸熟后又香又甜的糕点,软软又QQ,口感很好。少人知道,因为是手工业,无法大量制造,产品限量,每天下午两点至三点,有时半小时,有时候一个小时,即时售光,迟到者向隅。

品尝过的人刻意挑那时间段抵达浮罗山背,在大街旧巴刹等候,售卖者的档子一停下,排队的人龙立马出现,有时候眼见吃不着,因为被那些曾尝过的人提早打电话预订,未开档已售罄。

在人们对文化限于吃的认识时,浮罗山背的名气已经很响亮。自从2008年双七日槟城成功申请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后,人人瞬时对传统和古老有了更深一层的兴趣,便想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原躲在山的背后朴素无华的小镇,这时逐渐显露它的内在魅力。

旅人走到山背,往往为沙滩、稻田、田野、传统老屋、马来甘榜吸引,处处旖旎风光,连槟岛本土居民也变成常来的游客。

一个地方之所以叫人难忘,诱人风景和可口食物固然诱惑,浓郁的人情味更让人留连。浮罗山背乡民单纯质朴,亲切友好,真诚善良。所以才有“惊艳浮罗山背”。



注:《惊艳浮罗山背》是浮罗乡人古添发的网站名字。




朵拉写浮罗山背(二)
浮罗故乡人
出处:光华日报



离开槟城二十年,重回故乡,再走到山背,遇见浮罗的故乡人,古添发。

巧合的是古添发也曾到外头去兜兜转转十六年,最后带着妻儿回到故乡长住。回归的原因非常简单:“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泥土是故乡芬芳,最好吃的是故乡的古早味道。”

故乡的深情,启发他耐心地去探索浮罗山背的历史和文化。童年往事像梦一般地回来寻找他,他并没有沉溺在梦里,反而积极且认真地投入田野调查和研究行动,这给了他重新认识故乡的机会,叫他惊讶地发现,浮罗山背原来蕴藏如此丰富的乡土文化。

当浮罗山背的“盛名”远播,游客越来越多,研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不断地涌上山来的时候,从前受人忽略的郊野,像一颗被光阴打磨的宝石,开始闪烁明丽耀眼的光芒。经济的繁荣却使原来占有70至80巴仙的森林和原野,一日一日被蓬勃发展的屋业缓缓侵蚀。为了让路给经济和繁荣的大军,“那些充满沧桑历史味道的传统老屋,还有椰林和稻田,都渐渐在消失。”

深切关注生态保育的古添发盼愿“发展虽然无法阻止,但可以好好规划,希望获得双赢的结果。”他也期待州政府“参考台湾的休闲农场,推广生态旅游,让大自然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

本来就喜欢文学艺术的古添发,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浮罗,自告奋勇,多次带领文学、文化研究者和媒体人,还有艺术家到当地的马来甘榜、华人村落、海边、田野四处观光,把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深情,灌输给到来旅游的朋友。

认识了国际著名画家廖彼得和张汉发以后,他不只把他们接引到浮罗山背来写生,并跟着两位老师学习作画,开始他个人的绘画生涯。但却不以此为满足,他憧憬的是:“有朝一日,让浮罗山背成为国际艺术家的聚合地。”这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理想。“在这里创办国际艺术创作营,邀请本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前来交流,让更多人认识浮罗山背,也让更多浮罗山背人认识艺术。”

有梦,也要有行动,唯有行动让梦想可以成真。“渔村画室”的成立,是古添发踏出的第一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