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老家的故事. 儲存那些年的養家工具 一個小寮 滿滿回憶
報導:蔡愛卿
姓名:古天發
老家:浮羅山背巴雅公司
老家:浮羅山背巴雅公司
多數住在鄉村的人,屋子外面一定都有一間小寮,等于家裡的儲藏室,用來堆放各種雜物,下雨天時還可以把衣服曬在裡頭。畫家古天發位于浮羅山背馬來村莊巴雅公司(Paya Kongsi)的老家外,也有用鋅板和木板搭建的小寮。
那裡堆了一些看起來已很久沒使用的東西,例如積滿灰塵的石磨、生滿蜘蛛網的老式腳車、鏽跡斑斑的大鐵鍋等。這些東西,是父母早年養活他們一家人的工具。雖然父母已先后逝世,這些東西也都沒有用了,他們還是捨不得扔掉。
腳車大傳給小
在摩哆車與車子都不普遍的年代,腳車是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古家有兩輛腳車,一輛是爸爸騎著到處去賣豆水豆花的,另一輛則是媽媽騎著去買菜的。爸爸的老爺腳車已不在了,剩下媽媽當年用的那輛老式腳車,至今還停放在小寮的一角。
腳車對這個孩子眾多的家庭是多么重要。古天發的父親古其才每天做好了豆花豆水,就放在腳車后面騎出去賣。別看他騎的是腳車,足跡卻遍布整個浮羅山背,連住在直落公巴的人也吃過他的豆花。他們一家過的是典型手停口停的生活,一天不做生意,就少了一天的生活費。古天發記得,爸爸曾經在半路翻倒,豆花豆水倒了一地,心血全白費了,那一天也沒有收入了。
古天發記得,除了父母的腳車外,家裡的腳車都是由大傳給小的。例如哥哥騎的腳車,長大后騎不了了就給弟妹騎。而在他們離家外出工作后,腳車也留給長大后的弟妹了。腳車是孩子們上學的重要交通工具,騎著它到聖心小學和聖心中學去讀書。
古天發父親古其才大半生以騎腳車沿街叫賣豆水豆花為業,刻苦耐勞而知天樂命,生前常自嘲自己活這一世人卻做了三世人的工。他與妻子賴秀清在艱苦的年代,含辛茹苦養育10個孩子成材。
與友族和諧相處數十年
巴雅公司至今依然是一個馬來村莊,在那裡可找到許多傳統的馬來高腳屋。古天發一家人住在那裡數十年,與友族鄰居一向是和諧相處。
古天發說,即使是513事件時,他們也沒感到害怕。村裡馬來人與華人的關係非常好。在無水電供應的年代,各族都到同一個公共水喉提水,大家互相打招呼聊天,關係融洽。
養雞場的建立,使許多橡膠樹被砍掉,而后來更多的橡膠樹被砍以種植果樹。如今來到巴雅公司,已經很難再看到橡膠樹,放眼望去多數是榴槤樹與紅毛丹等。
古天發說,除了橡膠樹變成果樹,老家方圓1公里內的範圍變化並不大,但周邊地區則全部已經開發,建起排屋和店屋。如今浮羅山背地價爆漲,他也不知道現有地主何時會將土地賣掉。如果土地再一次轉手,那裡就很有可能被發展為一個新社區,傳統鄉村面貌將不復存在。
多次搬遷 買地建屋安家
這是一張難得的全家照,是古天發的父母,帶著當年尚年幼的兄姐,與祖母一起在太平拍攝的。是的,古家原本不是住在浮羅山背,他們曾多次搬遷,從中國南來,在新加坡上岸,這家人一路北上,住過好幾個地方,最后才在浮羅山背安了家。
古家在中國鄉下,本來就是以生產腐竹為業。南來馬來亞后,他們同樣經營腐竹工廠。古天發的父親古其才曾在丹絨武雅經營腐竹廠,並賺了一筆錢。但當他把工廠賣掉,衣錦還鄉回到中國時卻遇上當時民國政府的金圓券大貶值,財產化為烏有。
爸爸中彩票
古其才大受打擊,大病一場。最后無計可施,兩年后又帶著妻兒來到檳城。他無力再獨自經營腐竹廠,只好到另一個朋友的腐竹廠繼續做腐竹。
過后,他又聽從母親吩咐,前往太平種菜與做腐竹。他們是在1953年才搬到浮羅山背的。為什么突然從太平搬到這么偏遠的地方呢?古天發說,爸爸當年因買彩票發了筆橫財,才在浮羅山背買地並建了屋子,全家人搬過來住。爸爸也是搬到浮羅山背后,才從朋友那裡學會做豆花的方法。
雖然后來家裡面對經濟困難,被迫賣掉土地,但他們依然繼續住在那間木屋裡,直到今天,老屋依然在。
一個水喉全村共用
在許多年裡,巴雅公司是一個無水電供應的偏僻鄉村。在古天發上中學前,家裡還是沒電供,晚間都是點“大光燈”。至于水,除了住家后有一口井外,飲用的水全是到村裡唯一的公共水喉取的。平日煮飯燒水以及爸爸煮豆漿,則全靠砍柴燒火。
這張黑白照片后堆的柴,就是古家平日用來燒的柴。古天發從小就必須跟著媽媽去砍柴。他說,以前住家周圍都是橡膠樹,他們用的柴就從橡膠樹砍的。有時砍的是樹枝,若有無法生產膠汁的老橡膠樹,他們就先向園主征求同意砍樹,把樹砍倒再劈成一根根,曬干后才可拿來燒。對于每天都要煮豆漿的古家來說,木柴是不可少的。
孩子拿柴刀爭砍樹枝
他說,木柴在當年的需求很高。當年住家附近開始有人來砍樹準備建養雞場時,當樹被砍倒,附近的孩子就會拿著柴刀沖出來,快手快腳砍下樹枝。手腳慢就被別人搶完了。
住家附近開了養雞場后,這些鄉下孩子也開始接觸不同的世界。他們與養場雞工人交朋友,平日沒什么機會嚐到肉味的他們,還有機會吃到養雞場工人吃剩的伙食。對那時可能一年才有一次機會吃雞肉的他們來說,絕對是人間美味!
摘丁香擔雞糞幫補家用
排行第7的古天發,成長年代家裡依然很窮。但如今回頭一看,孩子們的生活卻是非常多姿多彩。除了一般鄉下孩子的各種玩意兒,他也必須跟著媽媽去砍柴、取水,幫忙爸爸推石磨。到了學校假期,他們也必須打各種假期工,以賺取微薄收入補貼家用。
現在的孩子,打假期工多數是到商場或快餐店兼職,在以前,古天發的假期工則是摘丁香、擔雞糞、洗雞寮等。即使沒假期,平日放學后的他也需要幫忙挑豬糞給家裡種的菜施肥、種香蕉樹及除草等。他們常常到住家附近的小河洗澡,媽媽也在那裡洗衣服。家門外的土地出現坑洞時,就從河裡挖沙來填補。
然而,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少年生活很苦,反而是兄姐們的成長年代比自己苦得多。兄姐們長大后出外工作后寄錢回家,家裡經濟情況稍為改善。
上了高中后,他依然在假期打工賺點零用錢。他說,高中放假時最開心的就是有同樂會。打工賺來的錢可在同樂會買一件牛仔褲給自己,所以他每年都期待同樂會的到來。
年初二吃火鍋
古家最熱鬧
古家最熱鬧
當大伙兒還住在老家時,大年初二是古家最熱鬧的時候。當外嫁女兒回娘家時,就會與媽媽一起下廚準備火鍋大餐,一家人高高興興吃一頓,還邀請關係良好的鄰居一起來吃。這張照片,就是在老家吃火鍋的情景。
在更早的時候,古天發還小,家裡還是很窮,過年同樣有快樂的回憶。小孩子最高興的就是有機會喝橙味汽水和沙士,媽媽在過年前還會蒸年糕,一鍋年糕得蒸一個晚上,得有個人守上一整夜。古天發記得隔天一早要上學時,年糕剛蒸好熱騰騰的,用筷子捲起那又香又粘的年糕來吃,那滋味一輩子都忘不了。
而大年初一的上午,電台就毫無例外會播出《大地回春》,那從收音機傳來的熟悉樂曲,一聽到就令人感染新一年開始的喜悅。古家在大年初一會吃齋。隔天女兒回娘家后,才會宰雞拜神,一家人享用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