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馬來西亞田野調查心得


【文/林筱蓉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研一生)】
文╱轉載自中大客家學院電子報



  第一次去海外做田野調查,懷抱著緊張又焦慮的心情,在長途飛行與車程中抵達田野地balik pulau。當地人相當熱情的幫助我們,讓我們的田野調查行程看似順利的展開。


  但田野調查開始之後,逐漸發現之前訪談潘美玲老師時,潘老師提醒我們我們做海外田野的問題:如田野嚮導的位置,蒐集資料的廣度與深度等。學術研究畢竟與一般的訪問調查不同,所要蒐集的面項也不相同,我們不斷面臨許多挑戰,而訪談被訓練的受訪者,也讓我對於當地區域狀況的釐清更為迷惘與困惑,初次進入田野地的角色,更讓我覺得無所適從。過程之中,每天晚上工作結束與翰璧老師及靖雯、九懿的圓桌會談,逐漸讓問題聚焦以及提醒自己需要避免的狀況。海外田野調查著實不如在台灣做田野調查容易,許多看似已經溝通好的細節,也可能因為不瞭解當地的風俗民情,而產生溝通的誤會,這時候需要耐心與不斷的互相溝通,在我們與當地使用同一種語言溝通都可能有這樣的狀況,倘若我們需要借助翻譯,可能有更複雜的情況產生,而這也是此次田野我所學習到最好的課程。


  Balik pulau是一塊田野處女地,很少有學者研究這個小山城,在這個山城闖蕩多日後,也不再感到如同第一天踏入此地的恐懼。但居於鄉下的困擾是毎日的行程與動向成為當地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因此在田野中期開始自己安排訪談者時,我們會面臨受訪者詢問訪談先後的問題,這是需要小心處理應對的。但我也發現最好與最快融入當地的方法是學習當地人講話的語調與特殊語彙、當地的習慣,我也真實體認到玫鍰老師上課所談論過的,單身女性進入田野時的優勢。也許因為既是外國人又是年輕女性的角色,我們在田野過程中與受訪者互動時,他們對於我們因不瞭解當地文化脈絡而產生的語意誤解,都盡力闡述與解釋,使我們能深層的了解田野地,加速田野的進行。


  做田野最歡愉的是工作的進度快速,這都要感謝當地人的熱情幫助,但這次也體會了過多的幫助會干擾研究進行的狀況,因此過與不及都是需要經驗累積而而拿捏的。這次因為有海外田野經驗豐富的翰璧老師帶領,我們才能這麼順利的進行田野工作,在遇到困難時也可以馬上諮詢老師的意見,是相當幸運的。



  當地的客家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的表徵。由語言開始,不論是永定腔或是惠州腔的客語,都融合成為一種共同使用的客語,而其中又參有馬來語、潮州話、英語、廣東話等。飲食文化也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與台灣經驗大不相同,甚至在住居以及產業分布,也與台灣經驗截然不同,這是當地客家文化的獨特性與主體性。這次田野讓我能走出客家既有的框架,看到更多客家文化與在地互動的結果,是相當有收穫且增廣見聞的田野經驗。


 

没有评论: